馬城小記03│Festival Maas:雷曼三部曲、古蹟開放日

參與日期:09/09/2023-10/09/2023
參觀地點:ITA<LEHMAN TRILOGY> —— CAMPING kosmos <COMPACT DISK DUMMIES> —— Cellebroederskapel —— Expositie NAVO-Hoofdkwartier in de Cannerberg —— Koepelkerk ——Brouwerij Bosch

*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九月的6-10日是Festival Maas,(根據官網的說法)是整個馬斯垂克美術、戲劇、音樂、舞蹈、電影和美食全部加加起來的大型免費城市活動。活動分散在不同的據點,不同時段提供各式各樣不同的活動和展演。我只有參加上述一些,已經覺得快樂滿足。
*Festival Maas 官網


雷曼三部曲(LEHMAN TRILOGY)這幾年在倫敦西區和美國百老匯大紅,關於雷曼兄弟的故事、也是關於美國以至於全世界的經濟與社會脈絡。看過倫敦NTLive的版本,在路邊不停地看到關公旗以後就買票了!

Theatre van het Vrijthof不大,舞台看起來應該也不是特別for劇場表演,比較像是音樂為主的舞台。觀眾年齡層偏高,有些穿得很正式但也有牛仔褲涼鞋。我有點太晚到了,演出前已經有一些人在酒吧喝酒聊天。

舞台、角色人數與性別和音樂的編排和NT Live都有所不同,雖然全程使用荷蘭文但跟原劇本應該沒有差太多。到荷蘭以後第一次這麼大量的荷蘭文轟炸有一點吃不消,但也逼著自己聽懂了一些學過但沒有用過的荷蘭文。總是在Robert Lehman跳舞跳到死掉那一段有很強很強的感觸。

中場休息的時候酒吧有免費的酒可以喝,找了一個空位,和對面的阿姨聊起天來。一開始用荷蘭文打招呼,但三、四句以後就招架不住了(至少騙了三、四句)。阿姨退休了,她說因為工作的關係之前好幾次到台灣出差。進劇場前我有點好奇是什麼原因讓ITA做這齣巡迴全荷蘭戲院的戲、更好奇觀眾因著什麼原因進到劇場來。阿姨說她對產業的歷史很有興趣,也想要看這段故事怎麼被呈現。


中場休息的阿姨跟我說隔天Festival Maas有很多免費的音樂表演,隔天和台灣學生會吃完飯以後就把大家帶去看看。我們看到一場電音的表演,場地旁邊賣酒和食物,觀眾空間可坐可站,可以在前面熱鬧跳舞也可以在後面觀戰抽菸,年齡層也很廣。音樂太嗨了其實搞不清楚在幹嘛,talking基本上也只聽得懂Maastricht和Netherland,但看到大家自在開心在音樂裡感覺很好,聽說這一區都是辦公室沒有住宅,大晚上的也比較不怕吵到人;隔天一起野餐的朋友說他們玩到凌晨三點。

週六和週日是全荷蘭的古蹟開放日,週日做完禮拜以後就上網查了幾個點出發。整個荷蘭/馬斯垂克的開放點和活動超多,但因為靠腳踏車移動,加上不想要太趕,所以就只選了四個點參觀,已經足夠好玩!


第一個點是Cellebroederskapel,周遭是一個小社區,平常沒有開放,組織因此也有嚴格的路線規定,要求觀光客不要去私人區域(但還是很多人亂走)。

十六世紀Cellebroederskapel興建時作為修道院使用,也曾經提供治療傳染病患者的服務、照顧貧困或智能缺陷的公民,直到法國大革命期間。後來,這裡也曾經作為醫院、銀行當鋪、儲藏室的空間。2020年由於內部人員減少,修道院群被賣給一家法國投資商,未來即將在這個社區(De Beyart)打造住宅照護社區(woonzorglandschap),會保留修道院舊建築,並翻新其他建築。現在社區中為照護住宅基金會以及出租作為公寓使用,根據導覽手冊,新的建設也會特別為獨居老人設計,以因應新型態的居住習慣。

*參閱資料:EEN UNIEK MONUMENT VOOR UW WENSEN



騎了半個小時的車,離開馬斯垂克市的邊境,兩旁的小山丘和田都還綠油油的。經過聖彼得山,拐進一條小路,到達北約聯合作戰中心Expositie NAVO-Hoofdkwartier

荷蘭的地形多為低地,聖彼得山這附近這種小山丘已經稱得上「山」。這裡過往有採石相關產業,世界大戰期間則受《國家機密法》管轄,被北約用作戰爭和訓練的基地,負責協調西北歐到鐵幕地區的聯盟陸軍和空軍。冷戰期間由於情勢緊張,這裡300-400位士兵和民兵待在這裡,通訊工作更是幾乎7/24不間段地進行。山洞長達八公里的廊道系統中,大約有四百間辦公室和計算機房。也因為長久有大量的工作人力,也因此曾經有一家餐廳、兩家酒吧、一個軍事急救站、一間美髮沙龍、一座高爾夫球場和一座射擊場,並配備暖氣和空調、水和能源供應的設施。

直到1992年北約離開基地、不再使用,因為石綿纖維的污染嚴重,在清潔地過程幾乎總部都被拆除完畢,剩下路口和一小間展區。我沒有跟到導覽,但可以透過一些文件和照片,想像當時這個不見光的山洞裡進行了多麼嚴謹重要的軍事活動。山洞裡很涼,網站甚至特別提醒遊客攜帶保暖的衣物。

*參閱資料:Expositie NAVO-Hoofdkwartier in de Cannerberg


走了另一條路回到馬斯垂克城裡,經過水道和可愛的南瓜田、一個馬場,一區民宅。對我來說古蹟參觀開放日的過程更像是馬斯垂克的定向追蹤遊戲,輕鬆自在地有所方向地認識這座城市的地景和文化。



火車站後站旁邊的Koepelkerk是城內現存還是當作教堂的教堂。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這幾天才知道我家旁邊的大教堂被生物實驗室承租,很多古蹟並不完全承襲過往的功能。Koeplkerk在1921年興建,在林堡算是當時少見的新歌德式風格建築。一開始教堂被用作耶穌聖心教區的羅馬天主教教區教堂, 2021 年後則作為東正教宗教社區的基地。抵達的時候人不多,都是騎腳踏車來打開古蹟的人,寧寧靜靜的。


最後繞到博世啤酒廠Brouwerij Bosch,是一間非常可愛的馬城當地的啤酒廠,也是馬斯垂克現存唯一一家包含麥芽廠和啤酒廠整套流程一條龍的工廠基地。啤酒廠成立於1758年,從大麥的儲存、乾燥、浸泡、發芽,烘烤、磨碎成麥芽粉後糖化、混和成麵糊,在啤酒壺中煮沸加入啤酒花,在發酵桶中發酵,最後入桶保存這樣的繁瑣的啤酒製造工作。後來,其中一位老闆除了啤酒廠以外還一邊做蠟燭/醋工廠、鹽/肥皂工廠和陶瓷工廠的生意。19世紀下半葉,啤酒廠進行了翻新和擴建,在當時是馬斯垂克最大的啤酒廠之一。

1970年停止營運的時候,負責人還非常用心地把所有的設備和建築進行保存,才能夠在2022年起重新使用,以觀光工廠的形式恢復營運小規模的生產流程。商店正好有因著活動特價3.5歐一大杯的啤酒,所以待在啤酒廠一邊喝酒一邊聽音樂,享受著可愛的週日的下午。

*參閱資料: Brouwerij Bosch官網、導覽手冊


去年下半年終於有空離開系館,參加了白晝之夜和打開台北的活動,但去年因為疫情剛解封的關係,加上人流預估不夠精準,所以每個場館總是人滿為患。同時,舉辦這些活動所需要資訊整合、場館溝通、人員協調等等作業,深知舉辦這樣的活動多麼不簡單,所以非常敬佩。文化用好的方式進入常民生活,讓大家對於自己的城市有所好奇與認識,建立起關係這樣的事情,從來不容易。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