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記事39│Edinburgh Fringe 2024

旅行時間:30/07/2024-13/08/2024
地陪:Sophia Kao

*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時隔一年又來到愛丁堡藝穗節。

因為這次待了兩個星期,行程排得很chill,但還是有看到很多表演(最高紀錄一天5場),交一些朋友,參觀一些上次來不及參觀的景點和博物館。去年住了市中心的青年旅館,雖然算是舒服但樓下正好住了一個每天半夜都會尖叫或夢遊的房客,以及一天快要90英鎊的住宿費;這次借住在Sophia的學生宿舍,雖然每天要走至少三十分鐘進市區,但自從搭了公車以後就懂為什麼留學生這麼愛走路,和為什麼蘇格蘭人那麼討厭八月了,又擠又熱又慢還為了八月的活動繞了很多路;也想到十二月的板橋人大概也是這樣的不爽吧。

列舉這次看的表演:

戲劇類

  • My home is not my home
  • Story tree and her tale
  • Knight, knight
  •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Kind Of...!
  • Bill's 44th *2
  • The midsummer tempest
  • Hold on to Your Butts
  • Pool (No Water)
  • Sour Candi
  • Welcome to my room
  • Fringe: The Hatter's Requiem
  • Experiment Human
  • Shotgunned
  • Summer of Harold


站立喜劇

  • Paul Wiliams: Mamiya 7
  • Help! My Vagina Is Trying to Kill Me!
  • Alfie Packham: My Gift to You
  • Kiran Saggu: Slacks
  • Hannah Platt: Defence Mechanism

即興表演

  • St Doctor's Hospital
  • Murder, She Didn't Write
  • The Shambles
  • Showstopper! The Improvised Musical


音樂劇

  • The Last Five Years
  • 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
  • Spring Awakening



舞蹈/特技/肢體

  • The Black Blues Brothers
  • Normes

音樂類

  • Sing It! Northern Lights: From Retro to Remix
  • Music, Mayhem and a Mezzo

因為算是從整個Fringe的第一天開始看,劇團和表演者想要衝評論和流量,會在前面幾天狂送票,因此看了很多免費的戲。原本以為免費可能就hmmmm看看就好,有些的確也是hmmmm看看就好,反正沒有花錢期望就會降低;但也因此看了很多如果是自己選的話不會看的脫口秀和劇場作品,開了一些眼界,也有遇到真的好看到不行甚至第二個禮拜拉著朋友再去看一次的!

第一週的優勢是人潮還沒旺、很容易遇到免費的票、不用搶觀眾席好位,就算買票第一週也便宜許多,第二個星期一和星期二有很多2for1;但很容易遇到技術上沒有調整好的表演,例如音樂劇聲音一直炸掉,或是總彩到演出隔太久而出現的差錯。啊還有很多很好看的戲都在第三、四週才會來,所以有時候還是要有所取捨的。

至於怎麼拿免費票呢?真是譁眾取寵的開頭,應該說,怎麼找到喜歡的節目呢?愛丁堡藝穗節之大,每天大約有2000-2500場表演進行,我還是會先去fringe store(在royal mile)(或有些場館也會放)拿超大本的節目冊,然後把有興趣的翻過一遍,標在fringe的app上,可以設定排程或收藏之後回來檢查,以安排看戲時間。但更喜歡的,是在最觀光的路royal mile或幾個主要場館附近(例如愛丁堡大學禮堂的廣場,那附近有4家公司的一大堆場館)找發傳單的人聊天,甚至有時候坐在那邊休息就會有人來推戲(送票)。

每天和flyer givers的對話都很有機也很有趣,像開盲盒。有些傳單是場館工作人員發的,他們可能就只會說「ㄛ這個表演很讚喔,幾點幾分,在哪裡」然後對話就接不下去了。但我喜歡直接問他們what is the show about,如果遇到那種說得很精采的,或是可以從介紹中感受到他的熱情或對這場表演的愛,就會優先納入考量。回家以後還是會查一下網站review或是社群網頁,儘管行銷這種東西不能盡信就是了嗯嗯嗯。

因為第一週太常遇到很靠近的時間的好戲,所以通常我都不會先買好票,除非是看到後面的場次快要賣完(app會顯示)、或是2for1的那兩天會先買,否則都是時間快到了才買票。一開始都在fringe的app買,但今年的app不知道發生甚麼事情有夠爛,三不五時就離線或突然跳掉,使用起來也不直觀(去年沒有這樣的感覺),再加上app收的手續費比在場館現場甚至場館的網站買的稍高,所以後來沒有怕看不到的戲的話,我都會直接去現場買票,反正不用fringe的app。

藝穗節的特質是甚麼呢?我會說是相對實驗性的、非商業的、個人情感連結的、自發的、隨機的、(設計與結構,因為時間的關係)精簡的、與觀眾互動的(場地與演出內容),像一場園遊會,時間與空間都非常密集地充滿各種表演的活動,觀眾也因此成為愛丁堡大劇場場的一個重要角色。

如上文所述,每天有2000-2500的演出,所以作為一個觀眾如何選擇一齣戲,絕對不會「超級無敵謹慎」,像我會跑去路上撿傳單聊天,或是很多人看路上五花八門的海報,就是憑一個感覺。很像開盲盒,有時候不小心看到好看的戲,有時候發現好看的戲但賣完或時間錯過了,有時候看到很爛的戲會生氣,有時候在很爛的戲反而反思到新的東西(例如有一天我看一個連外帶食物都從地板撿起來的情侶吵架戲,心裡就在想其實教育劇場期末免費演出都好看很多呢),而且就像去年在場館酒吧遇到的阿嬤說的,就算再怎麼爛,一個小時就演完了,大不了氣到去網頁寫差評,沒有甚麼太大的損失。啊還有想要再次強調的是,因為這樣的隨機性和密集性,所以「主視覺」和「標題」超、級、重、要,觀眾很容易被海報吸引或是因為標題就選了這場戲看,也會因此有機會作為拉住TA的好機會。雖然藝穗節的真正目的可能不是賺錢,但想了想能做過藝穗節演出行銷的人,如果是因此把戲推得很好,那都是聖人了。

ㄛ當然作為藝穗節的另一個特質,可能就是演出過度密集而導致技術無法完全match設計的想像吧。有時候是場館太小,有時候是燈不夠用或是協調不過來,有時候是準備的時間根本不夠因為一個團隊就只有那麼短短的使用空間的時間,甚至今年遇到整條街大停電,至少15個空間無法使用任何電力甚至路上的紅綠燈和超市也直接休息的狀況;去年和來做藝穗節的學長聊了一下,只能說這樣的現場真的很考驗現場修正的能力呢,也想到以前學設計課的時候老師說設計就是「在框架之內發揮藝術」。在這樣的演出中,就不會說「這是舞台服裝很精緻」、「走位安排很用心」(甚至很多台小到沒辦法走位)的演出,可能會說這是「善用空間」、「與觀眾互動愉快」、「節奏明朗」、「充滿感動/能量」、「嗨到爆」的表演,偶爾會在評論區看到喜歡的超喜歡不喜歡的討厭到不行的現象;也提醒自己,對於劇場/藝術/好啦任何其他本來就不是只有一種標準,用不同的視角觀看,也許會有歧異的標準,但那都是一種觀看與再現的方式。

也許是這樣的心情,當遇到真的很喜歡很感動的戲的時候,會想要記得一輩子。遇到很奇怪很不懂的戲的時候,也覺得會不小心記得一輩子。

時過一年,要說兩次藝穗不同的體驗,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是英文的能力真的好很多,獨角戲或站立喜劇這種可能講很快、沒甚麼動作和劇情的表演幾乎都可以理解了,對於英文的使用一直很沒有自信的我看見這樣的轉變很快樂。同時也意識到語言的缺陷——這兩年都遇到很喜歡的啞劇作品,比起使用語言建構劇情與情緒,啞劇只能透過聲音表情動作與音樂,甚至在偶劇的狀況裡更需要藉由偶的二層的媒介來傳達,可是也因此會更著重在「與觀眾對話」上;依賴語言的時候,我們能不能同時更留意自己的表達呢?

也因為習慣了用英文交朋友、或是small talk這種十分鐘後再也不會聯絡的聊天模式,所以這一次有很多有趣的對話。例如第一次在排Bill's 44th的時候,拎著啤酒和排前面的瑞士大叔聊了超多。大叔是化學教授但他從十年前就年年來藝穗節,領導一個和中學生共創的業餘劇團,這一次來了五天,一天幾乎都看5、6場表演,有時候待在一個場館覺得「這齣看起來不錯」、「這齣看起來也不錯欸」就甚麼也沒想就買票入場了。我們也因此交換了場館情報(排隊聊天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我問他十年有甚麼差別嗎,他說他覺得發傳單的人變好少,以前像這樣排隊的場合,總是會有發傳單的人來「搶客」,甚至會因此辯論競爭起來,發傳單本身成為精彩的表演;但現在大家都在手機上看地圖、查表演資訊,互動少了許多。我說還是有發傳單的,也學會找對發傳單的地點鎖定TA了,但的確光是這兩年就有絕的路上宣傳少了許多,不過相對整座城市或整個藝文宣傳,已經是很讓人期待的互動模式了,希望以後還是有這樣的體驗。

瑞士大叔也喜歡自己來看演出,因為這樣才能跟陌生人聊天,例如我,例如在酒吧的時候一個人就顯然很孤單寂寞就會有人來搭訕開啟對話(笑)。我們討論到很喜歡藝穗節的隨機性,總是覺得時間不夠用因為總是有新的驚喜,例如雖然已經排了很想看的戲,但因為被路人推坑所以決定背棄本來的選擇,這種事情經常發生;我說我來兩個禮拜,我們就也討論到一開始都覺得時間很多,但最後總是不夠用,總是有想要繼續待在這裡的理由。

也認識了新朋友,是從加州來英國壯遊的藝術工作者L(但她這次沒有表演,只是單純來看看的),她先是在我坐著休息的時候問我能不能坐旁邊,然後就聊起來了,聊到覺得我也要買票跟她一起去看(我本來沒有甚麼興趣、最後老實說也不是超好看的)戲,看完戲聊戲、吃晚餐繼續聊天,剛好過幾天就是幾乎全部演出2for1的日子,正愁著沒有人跟我分享這個特價大優惠,有意地想要認識人一起看戲聊戲。所以我陪她去看即興表演,她陪我去看早十的暴風雨改編,遇到一齣爛戲但至少有人一起分享討論,一起去喝咖啡,也很開心。

當然今年也終於找機會去其他愛丁堡景點了!是時候要回家了!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