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01│交換學生的故事是怎麼開始的


高中的時候我讀語文專長班,美一個人對語文專長班的想像就是國文和英文很好,的確是。但我這兩科在學業的表現總是落人一。我讀不懂英文小說,聽不懂外籍老師在課程中說的重點;我的作文總是寫不好,也老是不會用課本和大滿貫裏的名言佳句。有好長一段時間,我放棄創作。學測成績出來以後,很多人填到很不錯的學校,但我國文和英文都只有13級分,連清大的一階都是勉強讀到的。

我曾經和一個後來到國外讀大學的朋友聊到「我的英文很差,是因為考試都不只考課本的那些,我沒有補習,比別人爛是理所當然的」這樣之類的事情。他有一點生氣,他說,這些哪一題課本沒有嗎?基礎打好根本不是其他甚麼的問題。我後來一直反思這件事情。考指考的時候,媽媽跟我說,其實我很有語言天賦,但看著怎麼寫都寫不好的考卷,我總是不相信。

所以上大學以後,我也一直沒有要出國交換的打算。一是因為疫情,二來也是因為不相信自己比得過那些英文都超好的台大菁英,再者,我從大學一年級就因為對於戲劇專業的無知而焦慮地參與各式各樣的劇組,根本無暇再去顧及其他。

說來很荒謬,我是用一個月的時間決定要申請交換,然後再用一個月補習、刷英檢題目、考托福、把備審資料做完的。

大二下學期我拿了很高的GPA,開始思考既然都這麼認真拿到很好的分數了,可以做甚麼呢?一個是因為沒有特別想直接申請校內的研究所,二來是我真的沒有那麼想當畢業製作的舞監了。

想到大二一開始和同校的高中同學聊天,他說他要出國了。他其實不是那種把生活過得超級充實的人,我也還記得高中坐在隔壁的時候,他上課也都沒在聽、小考都沒背,靠著高三最後的衝刺也考上台大。(完全沒有貶抑的意思,我覺得他是一個很有趣的人)他說,他在備審資料裏仔細乾淨地羅列了他所做過的一些小事,然後連結到出國交換的意義。

對啊,為甚麼總是要想著一定要達到多高深的程度才能出國交換呢?距離準備申請交換學生快要一年的現在想起來,突然覺得生活中真的好需要各式各樣的交流,不管是相同專業卻不同分工,相同興趣卻不同的世代,相同年紀卻截然不同的思考脈絡,都能讓自己看清楚一些事情。就像大三上學期剛好沒有導演系列的課,我終於走出兩年以來每天晚上都待到十一、二點的系館,我去修理學院的地理學的課、報名台北各種藝術活動的志工......。小小地兜一圈以後,回到戲劇專業,就突然覺得視野更寬闊、也更能夠用不同的觀點去思考一些事情。

接下來我要去大大的兜一圈了。畢竟畢業製作還沒做完,所以回台灣以後還是得埋在戲劇系裏直到擁有領取畢業證書的資格。但我想,我會帶著這趟旅程的一切回來,儘管沿途會遇到甚麼,都是未知。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