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記事23│Internationaal Theater Amsterdam
旅行時間:02/03/2024
旅行路線:Internationaal Theater Amsterdam
*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還沒來荷蘭以前,構作課找來在阿姆斯特丹讀MA的學姊回來演講,學姊特別提了International Amsterdam Theater(ITA)這座在荷蘭很重要的劇院,聽著一直很有興趣。但時間總是沒對上,或因為英文字幕日(通常是週四)沒辦法進城,
有一天滑ITA的網站,突然看到theater tour的活動,而且貼心地分為荷蘭文和英文導覽,迫不及待地就報名了。導覽員在美國研究莎士比亞和戲劇教育,她說在荷蘭文導覽已行之有年,但英文導覽是去年年底才開始,在聽過幾次兩廳院的建築到覽後,相互映照荷蘭最重要的劇場建築的導覽,滿好的。
阿姆斯特丹國際劇院(International Theater Amsterdam, ITA)的前身是市立劇院Stadsschouwburg Amsterdam (SSBA),最早追溯到17世紀,搬過幾次家,被燒毀過幾次,最後才看到我們在 Leidseplein前看到的劇院的樣貌;2009年在政府和企業的支持下,在原本劇院建築後面擴建了新的劇場建築Rabozaal和辦公區,2018年,阿姆斯特丹市立劇院(SSBA) 和阿姆斯特丹 劇團 (TA) 合併,共同營運International Theater Amsterdam, ITA,旨在保存、發展與推廣荷蘭的劇場文化。在荷蘭文課學期末曾以ITA做了劇場介紹,對歷史有一定程度的理解,終於一探究竟。
劇場裡許多空間掛著各種形式的肖像,是從古至今在這座劇院工作的各種部門的重要人物。其中包含一隻演員狗,以及一堆農家兄妹,曾在劇院擔任各種演出的重要角色。
舊劇院其實不大,大廳和咖啡廳、沙龍,和一座800人的劇場,連排練場都沒有。不過幸好後來有了政府和企業(銀行)的支持,在舊劇院後面連棟擴大了市立劇院的規模,蓋了一座調動性非常強的實驗劇場以外,也有好幾個排練室和工廠,當然酒吧和休憩社交空間也是不可避免的。小劇場一年之中幾乎天天有演出,除了戲劇作品,也有音樂演出,由於空間使用可能很多,所以使用上更加多元彈性。
可惜Robozaal 在排練我們不能進去,但Becky說整個背牆是用玻璃組成的,所以在白天的時候可以運用自然光;雖然想像起來對燈光設計應該有一點挑戰,不過感覺起來蠻漂亮的!
我們下到碼頭和後台,據說眼前的這台貨梯是歐洲最大的卡車貨梯,甚至曾經由這些卡車運送一頭牛,每天往返劇場和市郊。在舞台正下方看著整齊的器材,以及被放下來的前三排座位,看著空間有秩序、不擁擠的樣子,心生羨慕。
最後,我們從Grotezaal 的「左舞台」進入演出空間。側台門上標示著荷蘭文、英文和法文三種語言,除了是在這個空間最常使用的三個語言,也因為這三種語言對於舞台方位的使用有很大的差異,需要特別標示,以免搞混。
荷蘭文:左舞台(從觀眾面對舞台方向的角度)
英文:右舞台(台灣的劇場也是循這個邏輯,從舞台面對觀眾的角度)
法文:花園方向(因為法國的第一個劇院Salle des Machines,一側面對jardin des Tuileries杜勒麗花園)
荷蘭文:右舞台
英文:左舞台
法文:庭院方向(Salle des Machines另一側面對cour du Carrousel卡賽爾庭院/廣場)
記得大一每一堂技術課都會提到左右舞台的區別,往後如果記錯方向肯定會被罵,還沒習慣的時候總是要轉半圈想像到底是舞台的哪一邊。這天第一次知道左舞台就是右舞台,如果劇團裡有不同體制學上來的人一起工作,在需要很快反應的時刻,一定需要更多時間吧,太難了:(((
Grotezaal其實沒有真的很大,容納座位最多800人,扣掉視線不良席通常會是700,我看演出的那天只開兩層樓,想像起來應該500人左右。我們坐在皇家包廂,享受視線最好的舞台體驗,那時候舞台上正在進行技術修補,舞台技術非常細心地把不鏽鋼櫃子擦亮的行動本身就好有戲好好看。至於劇院的兩側,還維持著19世紀的人進劇場的習慣,基本上座位是完全側向舞台的,要看演出的話需要有點用力地轉動身體,畢竟那時候進劇場看戲最重要的其實不是看戲,而是看人、以及被看。
聽著聽著對於晚上的演出越來越感興趣,即使沒有英文字幕,也徹底搞錯演出的重點(我一直在等牛,結果根本沒有牛這件事),但演員的張力好好看,視覺和聽覺的設計好好看,坐在最後一排也聽到舞監很小聲地call cue,最後回家翻評論,才發現是以前研究過的經典劇本Miss Julie改編。蠻幸運的是,在ITA的戲,如果是學生,無論坐在哪個位置,幾乎都可以用很便宜的價錢看到,算起來不到一張在台灣看正規的劇場表演的票價,我想這也是在荷蘭可以看到無論甚麼形式的演出,總是吸引來很多觀眾吧!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