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筆記06│States and Nations in Europe, from the Middle Ages to the First World War


這個學期很快地結束了,口頭報告地作業截止在上個禮拜,而期末考周的星期一早上就考完期末考。筆試的內容只有30題選擇題,考歷史時間地點人物的選擇題,反正不會就只能用猜的,所以20分鐘就檢查兩次繳交答案了,因為30分鐘才能離開考場甚至還趴在桌上小睡,時間到了被監考人員叫起來,全班走出大體育館考場以後,還被路過的監考老師問是太簡單了嗎怎麼這麼快就走光了。

一早小組作業的群組傳來成績的截圖,拿了一個很不錯的分,雖然才說了不要被成績綁架但收到回饋還是很開心。雖然一開始沒有方向很焦慮,但多虧了一起修課又同組的Jocelyn、和兩個快畢業的效率死線王學生(是稱讚),決定不要花太多時間焦慮,到最後也準時甚至提前把作業做完了。用組員Q的說法,這是最簡單有趣的作業之一;謠傳是因為學校面對AI的使用,決定用各種形式取代書面報告,避免學生通篇交給AI書寫的作法,課程網上寫「口頭報告」,但其實分成3-4個人一組,針對一個國家作為案例,以課程學習的理論和時間軸作為基礎,錄一系列短短的podcast,除了訓練學生梳理理論知識能力、測驗是否能將理論應用於一個國家的歷史脈絡,並整理成較口語的形式進行表達,說起來蠻有意義的。幸運地我們這組選的是法國,大多內容都與課程文本重複,準備起來也少費很多心。也因為這個報告借用了學校的錄音工作室,第一次碰器材很不熟悉,剪音檔的軟體也很久沒用了,搞得最後音檔也沒有特別漂亮,但還是蠻開心的!



其實我很喜歡這堂課。比起文化研究,歷史課似乎還是比較容易在這樣的制度裡建立起一套學習系統。但畢竟歷史也是文化研究的一環,範圍規模比較小,也比較容易設計吧。課程把空間和時間縮小在西元800年到一戰的歐洲地區,其政治社會體制的流變、哲學思想、文化交流、經濟發展、政治/宗教/國族衝突,以及彼此之間的交互影響,當代的我們如何解讀詮釋、可以從歷史中學到甚麼。主要的課程教材是Christopher Pierson的The modern state和Robert Roswell Palmer的A History of Europe in the Modern World,再搭配各種針對相同議題但不同觀點論述的文本,頁數多的當故事看,頁數少的抓重點,雖然還是讀得有點痛苦,但都來快一年至少撐得下去。

班上的同學組成和前兩個學期很不一樣,7人小班制,有一次長假後的課上課時間只有2個人,過了10分鐘才湊齊4個人討論。這樣會一直被問話欸壓力好大,可不可以把兩個班合併起來就好,第一堂課的時候心裡想著,但後來覺得這樣很好,每個人都有被照顧到,上課也會因為混不了所以很認真,有發言的機會和空間,到最後準備考試也發現比較容易,課程的內容都還有印象。教授是西班牙人、一個在德國讀高中的瑞典人、一個德國人、一個美國人、一個荷蘭人、一個在智利本科法律的交換生、我和Jocelyn兩個台灣人,沒有大一,課裡有一些人也明顯不把這堂課當作最有興趣的課程(只是充最低學分),所以不像period2那麼發言競爭,有時候有空檔,但大家相對掌握了讀書的方法,所以在文本詮釋或延伸的知識提供上合作融洽。老師有時候會趁機問歷史在那個國家的高中教育狀況,他們小時候學的是甚麼論述(例如美國教的美國獨立戰爭、德國教的一二戰史),有第一線學生的角度來交流更加多元也更加立體。


這堂課的老師Pablo是社科院的教授,涉獵範圍大概是國際關係,遇到本人以後才想起period2上過他的早八講座課。這堂課Pablo之前都是課程策劃(coordinator)和講座課老師,配合一個助教課老師,但因為那個助教課老師家裡多一個孩子,所以Pablo久違地下海當助教

Pablo是那種有各種堅持但又很可愛很為學生好的爸爸老師,比如第一堂課我們在討論要不要no devices,大家在討論用電腦記筆記/讀文本比較有效率,他就會笑著充滿質疑地說「你知道有一個報告在說手寫筆記比較有效率吧」。有時候會有讓同學們傻眼的事情發生,比如有一天智利同學的手機響了一聲,我們在第一堂課有提過不要用電腦聊天、不要在教室使用手機,但Pablo馬上說「你們有手機響的懲罰吧?該做餅乾給全班同學吃了吧?」同學反覆說她不會做餅乾但老師堅持下一個禮拜要帶一包餅乾來和大家分享,雖然只是一件小事。但另一件小事就是關於出席,Pablo雖然是西班牙人但課開始地總是準時,也總是會噹那些晚五分鐘十分鐘來的同學,直到最後幾堂課,有人遲到了,Pablo拿出手機開始說誰遲到幾次缺席幾次,要遲到的人表演不要遲到的rap給大家聽,每堂課都說,看起來真的蠻認真的;遲到的同學們當然極力反對,但最後總算協商出如果最後一堂課最常遲到的兩個人都準時到就赦免他們,而最後一堂課全班都準時到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比起過往體驗的PBL,這堂課採取的是非常嚴謹傳統的PBL,也就是傳說中的七步驟,在我Orientation完以後沒有再提及的PBL(*程序很重要*)。過程包括:

1—Clarify unclear terms and concepts in the problem text
2—Define the problem: what exactly needs explaining?
3—Problem analysis: Produce as many ideas as possible
4—Problem analysis: Arrange the ideas systematically and analyse them in depth
5—Formulate learning goals
6—Seek information from learning resources
7—Synthesise and apply the new information

在這個系統裡,所有人都要「帶著充足的準備」來上課,課文一定要提前讀,一上課就開始討論;discussion leader更是最好要準備更多可能可以提出的問題或舉例;不懂的字在家讀的時候就先查好,unclear terms指的是查了還是不太懂的內容。所有討論開始前要先確定學習的大方向(Problem Statement),最後post-discussion完了也會回到Problem Statement,確定大家都知道怎麼回答。我最喜歡Pablo對第四步Arrange the ideas systematically and analyse them in depth的堅持,他說這一步的意義是要讓大家在回家自己讀前擁有盡量對等的知識,所以在這一個步驟的過程中,我們被鼓勵多分享對於課文內容已知或已經學過的內容,把這些知識分享給在場的其他人,也對學習的目標更有共識,也在這一個過程中了解不同地方的人對於一個歷史事件的不同理解程度/角度。

Pablo總是說自己話太多,但我覺得蠻好的,一來班上人少本來發言量可能就沒有那麼多,二來他擁有相對更廣更深的知識,聽他分享的時候學得很多。他也會把知識帶回我們自己身上,問我們自己生活的地方和這些歷史有甚麼關聯,在感受歷史事件的時候是遠是近,比較不同時空的相似事件,也把這些歷史的分分合合帶到當今做比較,哪些社會/政治/經濟條件相似,哪些則否。儘管在某些議題上,還是會有一點傷心和擔心,但課程也提供了一些充滿希望的論述,對於這個世界就不那麼悲觀了。作為在UCM交換的最後一堂課,充滿意義,要離開系館的時候甚至有點感傷な。



最後一堂課那天拍了一個Vlog:https://youtu.be/cpn1mBnP5WA?si=HO5i28ardSRl4Kma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