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記事31│Praha
旅行時間:07/05/2024-11/05/2024
旅行路線:卡夫卡博物館(Muzeum Franze Kafky) —— Shakespeare a Synové —— 老城區walking tour(天文鐘(Pražský orloj)、猶太社區(Josefov)區、查理大橋(Karlův most)、藍儂牆(Lennonova zeď)) —— 哈維爾市集(Havel's market) —— 布拉格城堡(Pražský hrad) —— 捷克理工大學(ČVUT)
地陪:虞、他的室友R、L
交換的下半年虞也來歐洲交換,進到最後一個period本來以為來不及在他退宿之前蹭宿舍,經過同學的提醒才發現一個意料之外的國定假日,趁著觀光客還沒湧進這座傳說歐洲最美麗的城市,一待就待上五天,虞知道我待的天數後說太久了,的確體驗布拉格後的感覺這裡的設計大概就是一、兩天可以玩完的城市,不過悠悠地走,累了就休息,讀完三本布拉格作家的書,也更貼近這座文化融合的古老城市了。
布拉格機場進市區的交通很方便,一班公車再轉電車,三十分鐘就到了。陰雨綿綿,沒有目的地進市區,在來的火車和飛機上看完卡夫卡《變形記》,悸動猶新先衝卡夫卡博物館(Muzeum Franze Kafky),只可惜博物館的策展做得不好,空間昏暗也罷,展覽文字的編排和物件的排列,讓說明非常難讀,到最後知道的事情太少,想要知道這個人和所處的這個地方發生了哪些事情,建構出這些精采的作品,但最後還是悻然地離開了,覺得很可惜。
倒是卡夫卡博物館附近有一家很可愛的書店Shakespeare a Synové,進到書店裡躲雨也因為書店的空間很可愛舒適,待了好一陣子。地下室盡頭有一張沙發,茶几上擺了幾本至少十年以前的布拉格旅遊書。
第二天一早回到舊城,參加為時三個小時的老城區walking tour, 從火藥塔開始,繞整個舊城市區。導遊是布拉格長大的在地人,以free tour來說其實已經說得非常好了,只是還是看得出來當我們問一些稍微偏離講稿得問題的時候,就比較接不下去。不過針對整個布拉格歷史的大脈絡,在這一趟步行中,得到很多背景知識。
布拉格所在的土地自舊石器時代以來就已經有人定居。凱爾特人目前式最早被記錄的居民(據說也是他們開始叫這附近波西米亞),五世紀時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也來到波西米亞,值得一提的則是這塊地區並未被羅馬帝國實際統治過。
十世紀起波西米亞地區成為基督教的王國,導遊說的一個有趣的說法是因為那時候有奴隸的制度,但基督徒不能奴役其他基督徒,所以大家都變成基督徒了(?)。緊接著,波西米亞歷經的四個這片地區重要的王朝:普熱米斯爾王朝 (Přemyslid)、盧森堡王朝(Lucemburkové)、雅蓋隆王朝(Jogailaičiai)、哈布斯堡王朝(Jogailaičiai);同時,從 1002 年起,波希米亞公爵和國王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附庸,捷克土地作為自治領土屬於神聖羅馬帝國。
1345到1378年,在查理四世統治時期,布拉格達到鼎盛時期。查理四世被加冕為波西米亞國王、神聖羅馬帝國國王、義大利國王與勃艮地國王,雖然長大以前大部分時間都在法國生活(叔:法王查理四世,沒錯我真的被這些查理搞瘋),直到後來回到並未受到瘟疫的影響的波西米亞地區,將布拉格設為他的首都,他以巴黎的模式重建了這座城市,建立了新城( Nové Město);1348年,他在布拉格創辦了查理大學,後來以他的名字命名,是中歐第一所大學。這裡是官僚和律師的訓練場。很快布拉格成為中歐的知識文化中心。噢by the way在亞琛重新加冕的那個查理四世也是這個查理四世,有人說亞琛的宗教/政治地位也是因為查理四的關係。
15世紀和17世紀,在布拉格先後由於宗教原因發生2次將人扔出窗外的事件,分別引發了胡斯戰爭和影響深遠的歐洲三十年戰爭(1618年-1648年)。工業革命以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布拉格屬於歐洲工業較發達的城市之一,在奧匈帝國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當時布拉格也曾是一個多民族混居的城市,多元文化是其顯著特色,不過經過兩次世界大戰之後,布拉格已經基本上成為單一捷克民族的城市;順帶一提,據說希特勒鍾情於布拉格的美,以布拉格城堡作為辦公地點,因此刻意保護布拉格。二戰時,捷克斯洛伐克作為同盟國的盟軍,因此同盟國盡量避開轟炸布拉格,使得布拉格能保持較完整的古蹟。在冷戰時期,布拉格又發生過數次震動世界的事件:1948年共產黨奪權、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和1989年的天鵝絨革命。
走過老城廣場當然是要看天文鐘(Pražský orloj)報時,廣場擠滿了人,差點在這裡跟丟隊伍。天文鐘的設計之精巧,了解其規則後再看一次這座鐘,很是驚嘆。規則很複雜所以直接請網路上現有影片解釋。
導遊對卡夫卡沒有甚麼好感(沒關係),但我們走進布拉格的猶太社區(Josefov)。
17 世紀被認為是布拉格猶太教的黃金時代。布拉格的猶太社區約有 15,000 人(約佔總人口的 30%)。 1745 年,奧地利的瑪麗亞·特蕾莎以猶太人涉嫌與普魯士軍隊勾結為由,將猶太人驅逐出布拉格,這對蓬勃發展的猶太社區造成了沉重打擊。猶太人離開以後,這一區成為貧民窟很長一段時間。但到了現在,這一區又成為布拉格最貴的一區,巴黎街的一間店面,一個月的店租是€2700/m2。
*相關資料:請留心腳下的黃銅塊!從「絆腳石」到布拉格會堂,看捷克千年猶太社區的興衰
繞回查理大橋(Karlův most),傳說第一塊石頭由查理四世親自奠基,最剛開始的時候蓋了47年,卻在5年後被大水沖壞,建造至今也重新建造過五次。三十年戰爭中的白山戰役,老城橋塔上展示了被處決的27個反哈布斯堡受害者被砍下的頭顱,以阻止捷克人進一步抵抗;戰爭方結束之時,瑞典人佔領了伏爾塔瓦河西岸,最激烈的戰鬥也發生在橋上。查理大橋上左右兩側都是巨大的雕像,而最受歡迎的莫過於聖約翰的雕像,遊客們把雕像上的狗都摸成金色的,據說會帶來好運。聖約翰的故事是這樣的,他原本是瓦茨拉夫四世(查理四世的兒子)時期布拉格的神父,王后去找他告解,而懷疑王后偷吃的國王逼問神父王后到底說了甚麼,神父抵死不從,一氣之下國王把神父丟下了伏爾塔瓦河;有人說後來人找不到他的屍體夜晚附近確有五顆閃爍的星星,另一種說法是被丟下和的聖約翰戴著五顆星星升天了,總之後來聖約翰成為布拉格的象徵,也是防禦洪水的主保聖人。
約翰藍儂沒有來過的藍儂牆(Lennonova zeď)。香港革命的時候遍地開花的塗鴉牆的革命概念,便是從這裡開始。
披頭四主唱約翰藍儂反戰、透過各種形式訴諸和平的理想(聯想到了在泰特美術館看到的小野洋子的展覽,裡面也有約翰藍儂和小野洋子共同創作的反戰標語、反戰專輯和各種藝術作品)。在藍儂遇刺後,共產政治下的人們在布拉格這座牆上塗寫下 披頭四和由藍儂創作的歌詞,並張貼追求自由與民主的文宣,透過懷念藍儂,間接表達對時任政權的不滿。1980 年代末的捷克,發生了反對共產黨統治的民主化革命,過程中並無任何如過往革命的大規模暴力衝突。此後,連儂牆不僅被用以紀念這位追求自由的巨星,更成為非暴力地反抗獨裁、爭取言論自由,並展現對和平渴望的象徵。前幾年歐盟邀請各國在牆上畫下該國的代表圖示,團裡的好幾個英國人說,我們也好想要在上面啊。
*參閱資料:生於亂世,有種責任:「連儂牆」的前世與今生
在蘇聯時期裝潢的復古餐廳吃午餐,順便逛一圈哈維爾市集(Havel's market),據說市集從1232年開始便設置了,但攤販的內容和附近賣給觀光客的各種商店就蠻還好的:)
傍晚出門吃了心心念念的麻辣燙鴨血,布拉格的亞洲食物普遍真的很不錯,虞帶我去吃他的煙囪捲愛店。傍晚放晴了,橋上人很多,風景很好。
布拉格城堡(Pražský hrad)從今年開始漲價了,但可惜感覺上來說並沒有把城堡的特色真的很完整地呈現出來,在動線的規畫(尤其是售票與借還導覽機)也差強人意,可以想像到了旅遊旺季會更加混亂,略失遊心。
根據目前找得到的文獻,布拉格城堡由普雷米斯利德王朝 (Přemyslovci) 的博日沃伊 (Bořivoj) 王子於 880 年左右建造。根據金氏世界紀錄,布拉格城堡是世界上最大的連貫城堡建築群,面積近 70,000 平方米,當然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這座大城堡區由大供電和各種建築風格教會建築組成,包含10世紀的羅馬式建築,當然也有14世紀後歌德式的建築風格。
黃金巷一開始在是王宮工作的人居住的地方,後來被不同政權使用,到後期也吸引了作家(例如卡夫卡)和藝術家的駐點;其中一間屋子甚至被電影歷史學家兼收藏家約瑟夫卡茲達 (Josef Kazda) 藏匿納粹打算清算的捷克斯洛伐克電影的副本。而現在這些屋子則整理成當時的室內裝潢,一間小屋一個時空隧道。(好多台灣人旅行團)
聖喬治大教堂裡還保留著10世紀的羅馬式建築痕跡和壁畫,聖維特大教堂則一如哥德式教堂那樣雄偉地佔據布拉格的天際線。到處都有聖約翰的聖像。
舊皇宮則見證了波西米亞地區甚至整個歐洲的歷史大事,例如在1618年拋窗事件那個小小的擠滿旅行團的房間,是史學家稱歐洲第一個國際戰爭、最後一個宗教大型戰爭和建立了歐洲宗教關係和國家關係的重要戰爭的三十年戰爭之起,遙想至此,悸動不已。(好多中國團,導遊說話很大聲,大聲到不好意思偷聽都會聽到的那種)
*Prague Castle for visitor: Historical buildings
另一此行的重要行程,是去吃捷克理工大學(ČVUT)的學餐(那樣一盤只要台幣110欸好扯),和看學校裡的帕特諾斯特電梯,不用等待、沒有按鈕、沒有門,一邊上一邊下無限循環,還特別繞去最上一層,看電梯從往上轉為往下,雖然有其安全疑慮因此現今少用了,但其實蠻聰明也很可愛。
*參閱資料:捷克科技大學的循環電梯─帕特諾斯特(Paternoster)
傍晚則在golden hour的郊山散步,遠遠地看這座可愛的城市,和虞和室友R大聊能源、政治、旅行和交換的所思所想,諸如捷克因為過往共產時期的能源關係,必須地擁有核能研究的機構,一定程度上也因為捷克過往和蘇聯的關係,讓這個國家和台灣建立友好的關係。
用一個白天把赫拉巴爾的《過於喧囂的孤獨》和讀到剩下一點的《底層的珍珠》看完,從一百多年前的文字裡依然閱讀比對出布拉格的樣貌的感覺很奇妙,也好像因此更能共感這座古老複雜的城市了,例如特地繞去看一眼查理廣場的時候。
晚上看了一場歌劇,能夠發展歌劇的文化至觀光客也能享受,心生羨慕;比起劇目本身,劇場牆上貼著那些來演出過的演員和劇碼,反而讓我看了好一陣子。深夜又出門走了一大圈,幸運地看見了極光微微地變化在布拉格的黑夜裡。
真的要說的話,布拉格最讓我驚艷的是這座城市如何讓中古世紀、共產時期和當代的文化不衝突甚至和諧地保留下來。鵝卵石地磚和橘紅色屋頂的景觀、鐵灰色的運動場的牆;天上掛滿電線的復古的電車設計卻(遠遠超過以準時為傲的德國地)準時,觀光發達當地人卻依然自得其樂。這麼說起來,就算覺得布拉格有些過譽,但也過譽地理所當然了。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