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城小記06│地獄之門、聖彼得山堡壘與洞穴

小記日期:06/10/2023-08/10/2023
拜訪旅伴:玠青
旅行路線:Helpoort(地獄之門) —— Fort Sint Pieter —— North Caves

*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這週臺大在荷蘭北邊葛洛寧恩的學姊玠青來馬斯垂克玩,感謝玠青的安排,我們去了離市區比較近的聖彼得山參觀了兩場導覽,在這之前本來以為對馬斯垂克已經夠了解,慶幸有來到這些地方,繼續探索這座城市。

從葛洛寧恩來馬斯垂克要搭四個半小時的火車,玠青到了的時候已經接近傍晚,我們走過大部分的景點,在超市買了食材煮了白菜燉豬肉。很好吃!!


星期六的天氣很好,我們先經過聖母教堂,不小心踏進宗教場合,還看到告解室裡面有人在告解。聖母教堂的告解室標榜多語言。


然後到Heelport,一般大家都會記做地獄之門,因為聽說中世紀黑死病的期間生病的人就會從城內被丟到城外。城門很小,有一個小博物館,入場€5。我們遇到一個非常熱情的老先生,和我們鉅細靡遺地講解了整個馬斯垂克地歷史,和他自己的故事。

Heelpoort(Hells Gate)是馬斯垂克城1229年建造的石牆城牆的一部分,也是荷蘭目前保留最古老的城門。

接下來兩百年的期間,城門作為實際防禦的一部分。直到15世紀,城門以南蓋了新的城牆,才失去防禦功能,而轉變成監獄、聚會所、軍械庫、火藥庫和國家檔案館管理員的住宅等。

黑死病的期間這附近的狀況,在導覽中的說法是這附近有很多木頭的房子(因為木頭可以拆?),可以拿來照顧城裡送來的病人。但70%的人還是會死,只有幸運的人能夠存活下來。

老先生還說了很多城市考古的趣事,例如有一家飯店底下,至今保存著考古發現的羅馬時期的地面層,可是這層地面層和現在的地面層差了六公尺高,他說是各種廢棄物(垃圾、燒木頭的灰燼)堆起來的。順帶一提,這家旅館是四星旅館,但他們技術性地在中間放了一顆代表馬斯垂克的星星,所以看起來是五星級飯店XD。

老先生說馬斯垂克使用的方言混合著Flemish(比利時的語言)、德語和法語,因為路易十四到十六前前後後佔領過的原因,留存著很多法國的文化,也有很多人自我認同甚至比較偏向法國,例如老先生就非常喜歡法國,曾經去過法國幾乎全部的地方;這裡也會有活動是在法國餐廳吃法國菜喝法國酒、用法語在非常法國的情況下進行。他也曾經在德國當過軍人,所以知道很多德國的文化。老先生說很多馬斯垂克當地人其實不完全認同自己身為荷蘭人,他還自傲地說有一段時間荷蘭只能聽到一個電台,但在馬斯垂克可以聽到盧森堡的德語電台、法語電台、荷蘭電台和德國電台。他已經77歲了,現在每個星期來Helpoort一天當志工。好興奮有好感動能夠受到這樣的待遇,開心到希望以後可以常來。

*參閱文章:Helpoort

我們走到聖彼得山(比較近的那一邊),參加堡壘Fort Sint Pieter和洞穴North Caves的行程。


1673年,那個堅持自然疆界所以不斷擴張的太陽王路易十四圍攻馬斯垂克,許多地方遭到砲擊。總督Daniël van Dopff隨後安排建造這座易守難攻的五角形堡壘。1717年俄羅斯的彼得大帝甚至參觀過這座堡壘。

1794年當法國再次圍攻這座城市的時候,果然成功地讓他們沒有眨毀堡壘;可惜後來城市還是投降了。在那之後法國在堡壘進行了大規模地改造,後來的荷蘭聯合王國也持續使用。直到1867年堡壘關閉,失去軍事防禦功能,在1936年市政府才又開放,作為觀光的用途。

這是一座易守難攻的城堡,連進入都很難,牆很厚,門也很難破解,厚木門釘了密密的牆釘。城牆幾乎沒有光源,避免發生危險,畢竟這裡頭有兩間火藥庫和四間軍械庫。

牆面一兩步的距離就有一個射擊孔,內部往外總共三面,上下各45度,不同射擊孔對外的目標也彼此重疊,也就是敵人站在外面的時候,會有三個人從城牆內部盯著他。設計得這麼縝密的另一個原因,也是因為當時的槍砲技術沒有這麼好,要準確的射擊並沒有那麼容易。

中間有一個通道,連接到東西南北,讓堡壘內部可以順利溝通。也有很深很深的水井,提供安全穩定的水源,並作為冷卻隧道系統的用途。

堡壘的地面往上有一排大砲,可以長程射向馬斯河,並避免危及到堡壘和馬斯河中間的城市。每次發射都要使用鐵球和五公斤的火藥,飛行速度很快,後座力很強,一次射擊需要4-6個軍人來維持。再往上一層則是使用短程火藥。

我喜歡在城堡上鳥瞰整座城市,認出教堂和廣場的位置。同時,對馬斯垂克過往的樣貌也有更深的認識了。

*參閱資料:Fort Sint Pieter


接下來,我們從地面往地底下走,進到聖彼得山的山洞裡。可是其實這裡不是山、也不是山洞:眾所周知荷蘭是低地國,所以聖彼得山就只是一個小山丘;而這個洞穴實際上是20000多條走廊組成的大石灰岩地道。地道至今大約還有8000條完好保存,13世紀左右開採石灰岩,工人把石灰岩一塊一塊從牆上挖下來,直到工業革命後有更便宜的磚、石灰岩的價值下降。二戰期間曾經拿來當作大型防空洞,後來才做為觀光用途(一開始一張票100塊超貴)。

洞穴裡沒有光、沒有迴音、沒有怪氣味、也沒有訊號。沉積岩很軟、很吸水,所以搬出去的石灰岩要先在好天氣裡放乾燥,才會變硬、顏色也會變得比較淺。有些地方看起來不往下挖了,是因為石灰岩之間也有比較硬的火成岩(可以打火),會讓開採的工具不停地壞掉,就要不停地跑到隧道外面修理。也因為不停地要把石頭往外送,所以某些運輸熱點會看到明顯的運輸痕跡。


不同的年代工人使用不同的測量和劃分方式,有一段時間用汽油,所以天花板黑黑的;洞穴裡也有麵包窯,可是為了不被發現所以沒有做煙囪,天花板也黑黑的。隧道也曾經被拿來實驗種植蕈菇類和不需要光照的菜。根據導覽員的說法,當時做採礦事業,一天挖一塊出去的話,是足以支付生活開銷的。現在的行情,一塊就要€1400!

上述說的第二次法國進攻,本來想要從隧道系統往上炸堡壘,可惜炸錯了,留下了一個大空間。

隧道中有很多藝術作品,有些是在觀光年代請人來畫的,有些則是普通路人塗鴉。戰爭期間,隧道除了當防空洞,也收藏了很多荷蘭珍貴的名畫,包括林布蘭的夜巡。據說有一段時間管制比較鬆散,很多人會來隧道裡面開趴,但其實很危險,因為很黑很暗又很容易迷路,喝醉酒了根本出不去,很多人就困在這裡頭好幾天。

隧道中也發現了很多化石的遺跡,包括ostrea leverons(翻譯不確定,鱘魚?看起來像蚵仔@@)、苔蘚蟲(bryozoan)、象牙貝屬(dentalia)和一些巨大海龜和恐龍。我對考古學實在太不熟了,但想到這些生物曾經生活在我們進入的隧道裡,就覺得很神奇甚至崇敬啊!

*參閱資料:North Caves St. Pieters hill

兩趟導覽認識一個在德國工作的羅馬尼亞姊姊,我們聊了很多關於戰爭的思考、關於歐洲的旅行、關於記憶、流浪貓狗和很多議題,她鼓勵我們必須要多出去探險,會有很多收穫。本來在公園分離了,卻又在河邊的橋上相遇。也很幸運第一次和玠青見面卻意外地合得來,想到我們會開始對話,是因為收到了電信卡的邀請朋友回饋,但那筆回饋到現在其實都還沒入到我們戶頭裡(笑),隨便啦。這天的對話總是太美好了,以至於雖然生病而無法發聲(感謝玠青幫我和大家聊天),但還是覺得很幸福。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