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記事36│Wien
旅行時間:15/07/2024-19/07/2024
旅行路線:普拉特遊樂園Prater Wien/維也納摩天輪(Wiener Riesenrad) — 百水公寓(Hundertwasser Haus) — 分離派美術館(Secession) — 咖啡館(Cafe Frauenhuber) — 露天影像節Rathausplatz Film Festival — (和其他)
行李:Sophia Chen
*帶媽媽玩歐洲系列,以旅程紀錄為主,景點介紹為輔,心情紀錄為補充。
*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交通:
薩爾斯堡—維也納的私鐵很便宜,大中午車廂不滿,座位預定可選可不選,但我們買預約座位得到面對的四人座,因為還有很多位子所以新上來的人都沒有來坐,也就是說我們花了兩個座位的錢坐到四人人的大位子,算起來也是蠻划算的。
維也納市內:因為住宿點較遠,一定會搭到車,加上待了五天,一周票比72+48小時票便宜很多,所以買了週票,離開前又送給了兩位從祕魯來自助旅行的可愛妹子。
住宿:URBAN ISLAND I Riverside Apartments
家母很喜歡這個住宿點,在焚化爐附近,往三個不同方向各走10分鐘就會遇到大公車/電車/火車站(沒有超級方便但可以接受),過河有超市(要走大概20分鐘但可以接受),門前有小河。房間和客廳各一台空調,重點是廚房超級齊全,冰箱、微波爐、烤箱、電磁爐、洗碗機和所有應有盡有的杯盤鍋碗瓢盆,因為維也納的中午很熱,所以這一個星期我們常常一早出門,中午回家休息,傍晚再出去玩到午夜。
在薩爾斯堡才開始認真看看維也納該去哪裡,越看越煩躁,維也納也太貴了吧,心裡想。但畢竟是首都/觀光大城啊。想了想雖然很想去看一些美術大作,但如果帶媽媽出門的話,還是走走其他行程好了,也的確除了美術館們以外,有很多很不錯的點因此被我們走到了。
這一趟和家父有一趟前腳走後腳進的默契,因為他的團是在我和媽媽訂好住宿車票以後才定下來的,所以變成雖然我們都造訪了薩爾斯堡和維也納,但他離開薩爾斯堡那天下午我們才到薩爾斯堡,他從維也納機場離開那天我們才搭著火車到維也納。但也因此,從旅行團那邊得到了一些值得走走看看的景點。
前往維也納以前和媽媽一起看了電影《愛在黎明破曉時(Before Sunrise)》,和媽媽一起看這樣的電影是不是正確的決定呢?不曉得,因為她在放片尾以前很快地睡著了(笑)。但在我們走在維也納街道的時候,添了不少電影的浪漫。
歷史宅就會在這裡想著1814年維也納會議,那時候梅特涅的理想歐洲模樣;瑪麗亞特雷莎與繼位者在當時相對創新的的人口普查和教育理想;哈布斯堡帝國末代法蘭西約瑟芬和茜茜公主,和魯道夫王子悲傷的故事,等等等等。
景點/行程
普拉特遊樂園Prater Wien/維也納摩天輪(Wiener Riesenrad)
百水公寓(Hundertwasser Haus)
紐西蘭藝術家Friedensreich Hundertwasser於1985年建造的獨特藝術和建築作品,以鮮豔色彩、有機形狀和俏皮設計而著稱。每面牆都覆蓋著馬賽克磚構成的不同圖案;樹木從屋頂花園中生長出來;窗戶隨機出現在牆壁和天花板,打破了傳統建築的規範。不強拆舊建築而是隨著環境與建築本身的特色發展,追求人性、自然、多樣性,使用曲線,與自然界中的形狀相呼應。很有啟發性的建築,那天回家路上發現這樣的風格如此熟悉,是因為住處旁邊的焚化爐也是百水先生的作品啊。
分離派美術館(Secession)
維也納分離派是在藝術史中一場標誌性的藝術和建築運動,其總部位於奧地利維也納。該運動於1897年由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約瑟夫·霍夫曼(Josef Hoffmann)和科洛曼·莫澤(Koloman Moser)等一群叛逆藝術家發起,旨在擺脫當時傳統的學院派藝術,探索新的藝術表現。
分離派大樓/美術館於1898年竣工,由Joseph Maria Olbrich設計,是分離派創新精神的實踐。建築的外觀採用簡約的線條和優雅的花卉圖案,體現了分離主義者所倡導的新藝術風格。
從建築竣工以來,分離派大樓內部輪流舉辦當代藝術展覽,無不展現分離派的座右銘「每個時代都有它的藝術,每個時代都有它的自由」,強調了藝術創新和表達自由的重要性。而最著名的作品莫過於古斯塔夫·克林姆特的《貝多芬飾帶》,這幅濕壁畫配合1902年貝多芬展覽,描繪了畫家對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寓言詮釋,也體現了分離派連結不同形式藝術、以及日常生活體驗的訴求。
三連畫的小展間裡放著一排耳機,裡面是第九號交響曲的二十分鐘片段,我在耳機裡自顧地把整個第九號交響曲聽完,一一比對想像著牆上的畫的寓意。慶幸自己是在這裡遇見克林姆,比起人擠人搶著和吻拍照,這樣每個人都靜靜地戴著耳機或坐或站看著整個建築的壁畫的樣子更讓我感到幸福。
*相關資料:【EP17】藝術史:藝術可以色色- 克林姆 Gustav Klimt、The Secession Building、Secession official website
咖啡館(Cafe Frauenhuber)
是隨便逛逛遇到的咖啡館,我和媽媽都沒有跑咖的習慣,單純是那天晚上會很晚回家決定找個地方坐坐、吃點東西,走進店裡才發現是座百年老店,建築本身到壁燈、座位都有著歷史的氣息。比起遊客最喜歡去的有名咖啡館,這座咖啡店寧靜許多,價格也可愛很多。「如果我不在咖啡館, 就是在往咖啡館的路上」奧地利作家彼得. 艾頓柏格(Peter Altenberg)這麼說過,而我們體驗這樣咖啡館作為生活第三空間的城市步調。
露天影像節Rathausplatz Film Festival
一直想說總是要找個機會看表演吧,查找表演的時候看著金色大廳門票太貴(如果有ISIC國際學生證可以買半價!可惜我的學生證過期了),歌劇院放暑假,但不小心在歌劇院的網站上看到蝴蝶夫人表演的消息,點進網頁才搞清楚,這是第三十四屆的影像節,每年為期兩、三個月在市政廳廣場免費公開播映。
我們看了兩天的表演,分別是Madama Butterfly: Wiener Staatsoper和Norah Jones Plays Baloise Session,比起劇院裡嚴肅的氛圍,公開放映多了後面攤販的食物味道和對話聲、啤酒碰杯聲,和西西簌簌小小的對話聲,不喜歡就靜靜地離席,但座位總是被坐滿,甚至有一群人或站或坐在沒有座位的廣場上看完表演。我們很喜歡這樣的氛圍,該看的表演也看到了,雖然少了台上與台下的即時感,但已經滿足了觀眾席裡共同觀賞這樣的氣氛。
其他大景點我們主要都是經過走走,美景宮、美泉宮、霍夫堡我們都逛了花園,維也納有很多這種大花園大公園,無論甚麼時候都有人坐在草地上聊天野餐,我喜歡這樣的氛圍。也走了市郊的登山徑,終於看到傳說中藍色的多瑙河(比較遠看起來比較藍?不曉得),因為太早出門了反而在樹林裡睡了好一陣子。迷路走到葡萄園,看著農人烈日下整理著葡萄樹的工作模樣。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