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記事15│Nijmegen
旅行日期:27/11/2023-28/11/2023
旅行路線:muZIEum —— 聖史蒂芬教堂(Grote of Sint-Stevenskerk) —— 教堂門樓(Kerkboog)&瑪莉官雕像(Mariken van Nieumeghen) —— 古瓦霍夫公園(Valkhofpark)&克倫堡公園(Kronenburgerpark) —— 巴斯提博物館(De Bastei) —— 瓦爾河畔(Waal)
*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奈梅亨之旅是週末臨時決定的,只是想要去一個地方走走,奈梅亨一直在旅遊清單上,只是因為在荷蘭的東邊,要用三分鐘轉車再搭一個多小時的慢車,所以遲遲沒有前往。果然在前往奈梅亨的那一趟三分鐘的轉車,因為前一班火車delay 5分鐘,所以親眼看著原本要接著的那班車在同一個月台默默地開走,下一班車過半個小時來,車廂裏座位全滿站位也擠滿了人,畢竟我總是在離峰時間出門,第一次在荷蘭搭到這麼熱鬧的火車。
之所以久仰奈梅亨的大名,是因為在「荷蘭最古老城市」的對決(?)中,馬斯垂克和奈梅亨都宣稱自己擁有這個頭銜,無論如何,總是想要看看另一座城市的重要遺跡。但到了奈梅亨才發現,所以街道和城市的設計看起來相對現代一些,因為這座城市歷經的二戰美國的地毯式轟炸、德國解放時五個月的炮擊、以及1950s城市規劃時的拆除。剩下來的古蹟最後分散在城市的不同角落,對觀光的我來說堪稱處處有驚喜,把各種古蹟區做成公園也是非常聰明的設計。
*參閱資料:History of Nijmegen、Nijmegen – From Barbarossa to Bob Hope
除此之外,奈梅亨的地理地形更是使之成為羅馬時期開始的重要城市的原因:
瓦爾河(Waal)是萊茵河下游的大分支,是荷蘭最大的河流;在古日耳曼語wôh是彎曲的意思。萊茵河到這附近遇到低地所以開始慢慢分支延伸,因此附近也有一些蜿蜒的小支流以及洪氾區,在過往千年之間,不斷地改變河道。現代化後政府開始了相關整治,近年因為氣候變遷的關係,也開始進行相關防洪計畫。瓦爾河在歷史上既是經濟繁榮的源泉,也是戰爭或洪水時期的威脅:瓦爾河的魚直到20世紀受到工業/農業改革帶來的污染,一直是沿岸居民的重要食材;羅馬人透過這條河運輸建材、食品和奢侈品;中世紀時奈梅亨是和波羅地海、北海周圍的德意志薩同盟重要夥伴,往來著大量的木材和葡萄酒;二戰期間渡口附近則是美軍與德軍的戰場(當時奈梅亨為納粹德國的佔領區),可見河流與這座城市的緊密關聯。沿著河岸散步的時候,河上的大船依然頻繁地通過。
*參閱資料:Waal crossing、Room for the River Waal 、Metamorphosis of a Waterway
本來要去的考古與藝術博物館正在整修,聽說很有趣的muZIEum的英文導覽需要預約,加上第一天又下雨又冷,就在街上隨便走走。
在聖史蒂芬教堂(Grote of Sint-Stevenskerk)待了一段時間,溫暖躲雨還有免費的廁所。教堂是奈梅亨舊城的中心,城市由這裡擴散出去。教堂大部分的建築內容可以追溯到15、16世紀,但有部分壁畫可能是13世紀留下的,經過時間的演進,教堂一部分一部分地過張。在宗教戰爭期間,這座教堂被新教徒和天主教徒輪流佔領過;二戰期間則遭受到嚴重的轟炸。至今除了參觀以及文化研究的用途,教堂仍然是城市教徒重要的聚會場所。
*參閱資料:Grote of St.-Stevenskerk Nijmegen、教堂內部導覽資訊
因為又冷又累,所以提早到旅館休息,旅館的名字是巴巴羅薩(Barbarossa),隔天逛博物館才發現是奈梅亨重要舊城堡的名字。旅館裏的工作人員來自墨西哥、法國和其他歐洲地區,他們在這裏打工換宿,第一次在歐洲遇到打工換宿的旅館,挺可愛的。
隔天一早出門,天氣很好出太陽了,但還是冷得手腳好幾度失去知覺。到城市裏的古瓦霍夫公園(Valkhofpark)&克倫堡公園(Kronenburgerpark)走一走。兩座公園分別在舊城的兩端,是過去的城牆遺跡,Kronenburgertoren過往作為火藥塔使用;Valkhofpark則保留著巴巴羅薩(Barbarossa)遺址,中世紀的時候羅馬德意志黃底下令修復奈梅亨港口的建築,改造成一座防禦城堡,以羅馬建築型態為本,使用凝灰岩建造。城堡靠近地面的樓層沒有門窗,適合圍攻時的防禦工作;城內據說總是有足夠的食物甚至有井,以及兩棟教堂。城堡的設計非常適合圍攻時的防禦。那裡總是儲存著足夠的食物,而且很可能還有一口井。除了聖尼古拉斯教堂外,城堡內還有第二座教堂:聖馬丁教堂。這座教堂呈長方形,因此使用起來更實用。
從公園眺望瓦爾河和河上的大橋,以及港口的小漁船;坐在公園裡曬太陽,竟然也成為一件幸福的事情。兩座公園都曾經在都市規劃的階段差點被拆掉,直到部分人士用力地保住他們,才得以把珍貴的文化建築資產保存下來。
*參閱資料:Kronenburgerpark Nijmegen、Valkhofvereniging in Nijmegen
沿著公園往下走,發現了本來沒有查到的巴斯提博物館(De Bastei) ,博物館利用考古發現的巴巴羅薩城堡遺跡,將歷史直接呈現在觀看者眼前的方式非常聰明深刻。博物館展示著城市的歷史、地理特色以及周遭地質、動物相關研究,以及關於瓦爾河的特展。展覽往建築外看就是瓦爾河,完完全全感覺到策展的用心,更是很幸福的體驗。
*參閱資料:De Bastei
回到街上看好天氣的教堂和教堂門樓(Kerkboog)&瑪莉官雕像(Mariken van Nieumeghen),門樓據說奈梅亨布料大廳的一部份,Mariken van Nieumeghen 則是奈梅亨著名的傳說人物。傳說女孩Mariken受神父叔叔之託到奈梅亨買東西,天黑時被本來預期一起過夜的阿姨趕走,絕望的Mariken離開城市,卻被偽裝成男人的惡魔帶到安特普位過著七年放蕩的生活,直到她回到奈梅亨並且醒悟懺悔,在修道院裏掛著鐵環連續祈禱七年,最後上帝終於在聖母瑪麗的調解下原諒她。傳說之所以聲名遠播,是因為當時著名的「神秘劇」劇種,一開始在教堂內搬演、後來搬到市區廣場,說著跟聖經、宗教有關的故事。一開始只是覺得一束花放在她手邊的籃子很可愛,回家查資料才發現,原來那是她懺悔期間掛在脖子上的鐵鍊,原來劇場史就在眼前。
*參閱資料:Mariken van Nieumeghen、Kerkboog aan de Grote Markt in Nijmegen
奈梅亨確實是一個歷史豐富也可愛的小城市,但這一趟旅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和青年旅館對面床的室友的半個小時的深刻對話。她是Susie,從美國「逃出來」、取得埃及的依親國籍,以藝術家/設計師/傳教士/政策倡議者為身分自居。
我們的對話從暖氣不暖開始,然後她開始提到她在荷蘭中部與東部、德國與附近國家長期蹲點,發現社會的問題並且試圖提出政策上的倡議。舉例來說,在荷蘭有一些房屋只有27歲以下的學生可以租,但沒有結束租期的規定,造成很多人到了五、六十歲都還在租學生的房子,很多卻沒有適合的屋子可以居住;又例如現在學生租屋的時間是從10月開始,以一年為周期,但學期從9月開始,所以新生會有一個月的時間需要自己再找其他地方住。她正在提案重新擬定學生租屋的年齡規定並進行普查,把應該給學生的房子讓學生租,另外她想要試著倡議將租屋期間改成與學期並行(9月到6月),中間的期間作為學生租屋的轉換期,更可以將空間空出來短租給暑期的遊客。
她說了一些美國的事情,有些細節我沒有很懂,但她不是很喜歡那裏,例如她說西部會有一群「巫師」每天盯著抓在臉前的鏡子在路上走,完全不理會身邊的任何其他事情。我們聊到戰爭的事情,一致認同很多事情如果不堅持二元對立的話,會少很多人為此而受難。
我們談了宗教。在話題開啟以後我有點緊張,因為雖然我相信世界上有神,但還不太能接受單純的一神論。但她竟然說很多基督教的理論也很荒謬,例如「三聖一體」的故事裡,除了男性性別論述以外,耶穌的死是否等於靈魂的死成為一種悖論。她也提到,美國的新教當初為了跟天主教切割,是沒有瑪麗亞的。但我喜歡她對於救世主的誕生的詮釋:是父親與母親,誕生了新的不區分性別的靈魂。她提到在埃及看到穆斯林的膜拜,會覺得很敬畏,對她來說這是超越宗教、是屬於精神/信念層面的事情。我們談到,宗教的意義應該是讓人們有所信念成為善良的人。
我們說到一些性教育的議題,Susie覺得荷蘭的教育小時候太早教、長大以後看到商業化的市場中太多誘惑太混亂。她說到在埃及的作法,因為埃及的大家庭連結非常緊密,在聖誕節附近的時候男孩子和女孩子跟家人說他們互相喜歡,家人就會把他們丟到一間房間裡整整一個月,要他們所有對方的一切搞清楚,然後他們就會懷孕,大家庭會好好地照顧這些懷孕少婦。我問那在現在網路這麼發達他們不會先知道嗎,Susie說在埃及管制很嚴格,電影所有性愛場景都會先被剪掉。(我有點不知道怎麼反應這個文化現象,但終究是新的文化知識!參閱文章:Egyptian Culture: Family、The Need for Reproductive Health Education in Schools in Egypt)
我們聊到西方中心的論述,以及文化潛移默化地輸出刻板印象與某些優越性。有些人根本沒有意識到這些事情,她說所以我們要更用力地把他們敲醒。我說做社會倡議好難,會遇到很多困難,也常常必須要用超越人情的道德標準來看自己;她說所以要先照顧自己,照顧自己的靈魂,畢竟這是唯一跟著我們一輩子的東西,仔細觀照自己的時候才會知道我們真正需要的是甚麼,才會往外看到真正需要看到,然後做些甚麼。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