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筆記02│Period 1: Introduction to Art: Representations, Performances and Interactions

第一個period的課結束了,為期六週課,把關於藝術的一些面向都觸及了一遍。總結來說,算是有漸入佳境地又累又滿足。不知不覺地終於開始習慣這樣的讀書環境和學習方式,雖然每個禮拜都有不同的文本轟炸,不過終於感覺到當一般大學生讀書的快樂嗚嗚嗚嗚,我真的好喜歡讀書好後悔以前沒有讀夠書嗚嗚嗚嗚。

課名:Introduction to Art: Representations, Performances and Interactions
上課時間:星期一下午2小時Lecture,2小時Tutorial;星期四下午2小時Tutorial
ECTS:5(學分)
領域:人類學

一如課程名稱所說,這堂課會用藝術的角度去看文學與視覺藝術的再現、表演藝術與表演性的關係,最後拉到社會學對於藝術的詮釋。內容本身又廣又複雜,要在一個半月內全部摸一遍,現在想起來真是佩服我自己。

馬斯垂克大學、尤其我交換的馬斯垂克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Maastricht)以PBL的教學著稱,也就是我們在看當代教育政策的時候最喜歡提的翻轉教育之一的Problem Based Learning,以學生為主作為討論,教師從旁提供技術上的建議和專業協助。學生之中會選出discussion leader和note taker,剩下的人是participants,基本上大家都會輪流當,但也不強迫還沒有準備好的人。

PBL的進行有以下七個步驟:1.澄清不清楚的術語或概念 2.定義需要被解釋的問題 3.分析問題的發想階段 4.分析問題的總結階段 5.訂定學習目標 6.從學習資源中找答案 7.綜合討論與應用

階段1-5歸類在pre-discussion的階段,大家帶著問題自己回家讀書(6),下一堂課再來把自己知道的、不清楚的概念或想法一起總結起來(7)。這個過程在introduction week的時候大家都會有工作坊,用「PBL教學」的主題試過一次。也就是說,在那一個工作坊中,我們得到了PBL教學的相關理論與知識,同時經歷了一次整段PBL學習的過程。

有一天突然在想,PBL都會說是「需要整個班級都有積極參與」才會有所成效的教學活動,也想到某幾堂課,班上的反應滿不熱烈的,就會覺得那我自己讀就好了,為什麼還要來這裡和你們討論;就覺得PBL如果發生在情勒大國一定會被各種精彩的情勒,台詞都不小心冒出來了。可是猛然一想我們任何一個人在課程裡都沒有情勒和被情勒的事情發生,只有在狀況比較不好的時候我們會緩一下,討論新的策略,例如先讓兩、三個人一組瞎聊,再回到大團體裡討論,也會盡量掌控時間,不讓超時的狀況發生。到後來大家比較熟了,感覺上對於議題也比較有興趣(表演的那個主題發現3/2的人都有進過舞台劇或是電視劇劇組,甚至有一個大一的同學現在就在外面接案子拍片),所以活動就順利很多。

所以,當我們一個禮拜擁有兩堂助教課,就代表著一個禮拜會有兩輪討論的過程!:)))) 還好因為我們是交換生,所以只要選一堂課,對我來說已經重到不行、沒有上學的時候都在讀書的loading,如果像一般生一樣一個period要拿2堂正式的課加上一堂skill course,那就太可怕了。

一剛開始我完全不習慣,更不能接受自己的不習慣。大學以後的英文文本只有三個學期的西劇劇本和地理系的課本,沒有上過英文授課的課,沒有獨立寫過正式的assignment更不用說英文的版本。第一堂課討論課在講奧爾巴赫、福樓拜和吳爾芙,我連討論的課文都沒有看懂,可是大家已經往下討論了所以只好繼續,但就變成我不知道現在在討論哪一個部分、大家已經講過哪些內容,在焦慮之中一堂課就過去了。心裡想著天啊如果這發生在中文世界,我一定不是這樣子,很失望地覺得語言的落差把所有原本的優勢掩蓋掉。沒想到我去和老師懺悔的時候,她說沒關係我已經很棒了一切可以慢慢來,直接融化掉。

每一個禮拜的文本量大概是3-4篇資料,通常是書的章節,加起來1、200頁。有些可以用AI工具輔助閱讀,有些掃描得爛到連AI都幫不了。學長姐說你可以掃讀過去就好,可是這些文章要掃讀就懂,並沒有那麼容易,因為文字作品並不總是像論文那樣有固定的格式,第一句是topic sentence、第二句support,然後再舉例。剛開始讀那些很文學的東西,太多隱喻太多奇怪的字了,每天都讀到很氣很崩潰。


這時候先有learning goals就是很重要的事情,至少有機會找到關鍵字然後把那一段多讀幾遍。不過對於人類學這樣很難有正確答案的學科,有時候很難找到原本想問的答案,例如「表演的定義是甚麼?」與其執著於找到正確答案,我們的討論有時候就會變成「我發現一個有趣的定義/概念,和這個learning goal有關」,最後不一定會有確切的標準答案,但對於相關概念就會比較有想法。

隨著課程的內容越來越靠近我所熟悉的領域,一切就有稍微順利一點點。在討論performing studies的時候我舉手當了一次discussion leader,比起「通常每個人都會當到」的淺規則,更靠近給自己信心。舉例來說,當同學問「那一個人坐在那裏甚麼都不做算是表演嗎?」我可以以小野洋子舉例;當說到劇場演出真實嗎,我們可以談到六個尋找作者的劇中人(剛好助教和班上幾個同學是義大利人,他們也知道)。雖然那個禮拜的課程資料給錯我也跟著讀錯,所以很多該知道的東西最後是讓同學告訴我,但至少完成了一次。

這堂課沒有期末考,但每兩個星期就有一份700-1500字之間的作業,越寫越長。第一份是作品比較、第二份自選一個媒材然後創作三種風格並進行反思、第三份作業我們去看了一場舞蹈節的AI結合舞蹈的作品、第四份作業則是用社會學的角度分析自選的一個art world。作業有明確的rubrics,也會在寫作業那個禮拜充分地討論作業的內容,是否有不清楚的地方、與文本的關係,有時候大家聊聊初步對於作業的概念和想法。下一堂課,則是對於作業的交流,有一次兩兩一組看對方的作業給feedback,有一次則是讓大家筆電留在桌上,讓不同的人留字條。第二次創作的部分和第四次則是簡單的呈現。收到feedback以後,會再回去簡單整理原本的作業,在學期末時將所有作業整合起來一併繳交,而feedback也會是評分的一部分。有了交流,也會知道針對一樣的主題,不同的人怎麼觀看、怎麼詮釋,對於內容的分配怎麼選擇;如果寫作業時碰到問題,我們也可以在這個時候給予老師和助教回饋,不把技術問題留到下一個assignment。線上繳交文字作業、和同學有互相交流以後,助教課的老師也會再一、兩個禮拜後把附有逐行comment的回饋還給我們,主要會是針對大概念的總論、和針對細節陳述和技術問題的修正。

(也就是說,PBL對於教師的要求超高,要跟著讀所有的資料並且理解得夠深,同時也要花時間改作業、思考課程應該怎麼進行、怎麼抓到學生的特質並應用在課程的討論中。同時因為PBL比較適合小班制的教學,所以對於師資的質和量都有所要求。第一個禮拜讀的資料也顯示了,其實在學習結果上,PBL不會比傳統教學法的學生拿到特別高的成績,是否真的比較有幫助也暫時沒有定論,所以是否適合用在台灣的普及教育呢?嗯。)

最後一個報告要套用一個自己熟悉的art world,並套用Howard Becker和Bourdieu的理論,我選了歌仔戲,一開始只是因為這樣我可以讀比較多中文資料哈哈哈哈哈哈。沒有想到在做資料並且試著整理成外國人可以理解的說法時,不小心越來越激動,覺得歌仔戲真的是有太多故事了;也是到了國外,第一次真正的感受到某種自我認同——某些動盪的歷史與政治關係,以及島內的人應對的方式。我想到之前有一場演講在講台灣人去到國外讀書,我突然很好奇「身為台灣人我們會帶甚麼出去跟他們交流」,但那時候並沒有真正的答案。最後一堂課每個人都有10分鐘的方式呈現自己的研究,可以用工作坊、或介紹或任何方式,但因為是最後一堂課了所以很多人沒來(因為是期末考週;因為學校有85%出席率的要求所以如果前面沒有請假當然不能浪費),所以當天的同學只有加我4個人。我決定用簡單的他們可以理解的方式介紹歌仔戲,然後想辦法回想起大二的所學跳了兩段(一定超爛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同學的feedback是印象深刻,也很好奇歌仔戲在台灣的發展現況,以及學習歌仔戲的學生與意願有多少;同時,我們也發現西方的某些理論並不完全適用於東方某些藝術產業的現狀,在「套用」西方理論於案例的時候,是否可以做一些其他的事情呢?是怎麼樣的社會與教育現狀讓我們相對比較崇尚西方的文化呢?討論起來,甚至感覺已經找到一份論文題目。

最後一堂課結束以後,助教跟我說她總是想起第一堂課結束以後跑去找她說這堂課完全聽不懂因此無法加入討論的我,沒有想到最後一堂課唱起歌仔戲來。她也提到我的報告本身,也許也是在這個art world做點事情,儘管其實我對於歌仔戲和傳統戲曲的認知少之又少。第一堂助教課的自我介紹,有別於在同一個禮拜的其他自我介紹要介紹名字、介紹自己從哪裡來,我們說完名字以後,提出一個對於Art想到的第一個詞,我說interaction。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