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筆記03│To be Perfect?

關於在學校的學習,我們應該要努力到多少?工作/學習和生活的平衡我經常拿捏不好。

在交出作業以後,才回頭發現助教還是在2天之內改了最後一份作業,點出了一些作業上可以改進的地方。看到自己作業有改進之處而知道有機會做到的時候,就會覺得啊——要不要再努力一下,可是同時也知道那一下不只是一下。如果想要完成的話,本來計畫的其他事情就要全部犧牲了。

其實我也不需要為了甚麼GPA,交換回到台灣以後,只有pass和fail兩種成績,pass就有學校認定的學分,fail就沒有。

我就是給自己的標準太高了。看到問題沒有處理,就渾身不舒服甚至充滿罪惡感。明明同時也有得到稱讚,但就會一直看那個小小的黑點。

有一天和一個大二的學生聊到這件事情,她說不需要給自己這麼大的期許,有時候過去就過去了。後來遇到一個可愛的外向小大一,她也說的確在這裡上課的loading很辛苦,可是只要pass就好,也比較快樂;家人也是這麼告訴他們的,孩子快樂大人就快樂。我不確定是不是普遍荷蘭家庭的常態,但挺好的。(btw我有順便問她荷蘭人的英文怎麼都這麼好,她說高一的時候課程用英文進行,可是畢竟考大學是荷蘭文,所以高二高三以後就恢復荷蘭文的課程了;另外荷蘭文跟英文的許多邏輯也是相似的,學習起來的確沒有這麼困難。)

想到有一陣子每天去醫學院幫別人做實驗賺錢,大廳有個很像諮詢區的地方,他們的老師跟學生說類似這樣的話:「我知道這對你來說適應一切很辛苦,這的確需要一點時間。」「如果這堂課真的太難,就fail啊,去體驗fail的感覺,去嘗試哪些對你來說是重要的。」「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場實驗。如果你突然發現這個學院不適合你,而另一個學科更加適合,那就更好了不是嗎?

這是在這裡的教育的觀念吧。雖然學生會來也代表著他們對自己的期待不一定這麼豁達,但在學習的過程中有老師這樣對學生說、讓我們有更多思考的可能,都挺好的。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