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記事18|Roma
大病剛好,拖著行李箱總算用了RynAir的ESN優惠,第一次從Eindhoven機場出境。火車上下起大雪,從火車站到機場的路上從大風雪轉為晴天,表定出發前一個小時又下起大雪,在不定的天氣下(和不知道為甚麼的原因),坐上飛機後大家一共等了兩個小時才起飛,趕著買火車票、趕著跑上火車,在一登上直達羅馬市區的火車那一刻,車子開動了。不需要把行李箱綁在哪裡,因為空位很多,一個人占了兩個位子。毓欣比我早一點到,本來說好我們在車站見面,兩個人的想像都是一下月台就會看到彼此,沒想到火車站太大,兜兜轉轉才總算見到面。義大利的旅行就開始了。
看到第一天天氣好,決定一早就衝到競技場(Colosseo)。淡季紅利是景點可以當天選,連票都可以現場買就好。路邊的小販賣水、自拍棒和行動電源,廣場一點也不壅擠,排隊進場和安檢完也很快就進到競技場了。
作為世界七大奇景之一,關於羅馬競技場的古遠歷史不在此贅述,當正式走進競技場地當下,走著每一步都帶著全然敬佩的心情。想像著眼前這座巨大的空間,在兩千年前是劇場史裡聚集城市所有公民的娛樂與政治場所,想像著獸閘從地下層透過機關升上地面層,和囚犯、戰俘進行猛烈的決鬥,而觀眾席按照身分地位坐滿了人;想像競技場在失去政治功能後成為土匪的聚集地、神秘力量招喚之地、教堂神壇、法西斯主義者的政令宣傳場合,然後隨著人們注意到這座競技場有多麼特殊,開始試著修復、整頓,成為現在的樣子。總是有一種強烈的悸動,這是歷史的印記。
*參閱資料:History of the Colosseum
往高處走到帕拉提諾之丘(Palatino),帕拉提諾山是羅馬七層山中最著名的一座,在古羅馬時代,它是城市理想的頂峰,因此成為皇帝和貴族居住的專屬天地。有此一說,位於帕拉提諾山的洞穴是盧佩卡(Luperca)居住的地方,盧佩卡是一隻照顧羅慕盧斯和雷穆斯的母狼,兄弟倆長大後決定在河岸建造一座城市,但當他們無法就決定的某些問題達成一致時,羅穆盧斯殺死了雷穆斯並建立了羅馬城。山丘上至今仍保留著當時的花園、魚池、劇場和宮殿等遺跡。我們在好多個地方各自停留一段時間,從山丘上看著競技場附近和羅馬廣場裡小小的人,和整座城市的景觀,這就是當時的貴族享受的風景吧。*參閱資料:A Guide to the Palatine Hill: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下山後我們就成為了剛才看到的那些在古羅馬廣場(Foro Romano)繞著遺跡走走停停感嘆的小小的人,這座古羅馬城市的政經中心,時光凍結那樣地與我們在此相遇——元老院的會議、法院的判決;凱撒的葬禮、西賽羅的處決、凱旋遊行......。雖然小石子路和上上下下的坡道、以及稍嫌混亂的路線讓我們走得有點辛苦,但幸好人不多而且天氣也不熱。我們討論這樣的遺跡能被留下來,和地理條件是否也有很大的關係;查到的資料說,使用的岩石和結構較不易受到損害,低地提供了穩定性,位於山之間也讓廣場避免了洪流和強風侵蝕的災害。如果在台灣,地震一震也許遺跡輕易就垮了吧,聯想到那陣子象鼻岩的新聞,有人說,像我們這樣的小島,與其用盡手段守護女王頭的脖子,不如再去感受這座島嶼,就會發現很多新的自然帶給我們的禮物。
*參閱資料:A Guide to the Roman Forum: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Roman Forum from Britannica
看到一個很酷的景點就先往那個方向走,是堪稱羅馬現在遺留最古老的劇場馬切羅劇場(Teatro di Marcello),Google map說夏天會有爵士表演的活動,可惜平常一般人不能進去。西元前13世紀,奧古斯都下令建造這座劇場獻給他的姪子,往後幾百年成為當地重要的娛樂場所,也是古羅馬最大的劇場;中世紀這些建造的石頭被搬走作為其他建築用途,16世紀時劇場被改建成宮殿,又來又被整修成別墅,直到近代,又被修復回劇場的樣子。
*參閱資料:The Theater of Marcellus
路過了冬季沒有開放但以貓聞名的銀塔廣場(Largo di Torre Argentina),廣場外有一個阿伯坐在長凳上,叫每隻貓牠們各自的名字,也不知道牠們真的這麼叫或是阿伯自己叫的,拿著貓飼料餵食牠們,很有趣。和可愛的烏龜噴泉。走在羅馬的街上,總是會有一些可愛的驚喜。
走到萬神殿(Pantheon)的時候天有點太晚了,沒有機會感受到大穹頂照進室內的光,被米開朗基羅大讚的「天使的設計」。儘管如此,還是在進到教堂以後感受到歷史與宗教相加起來的肅穆及敬畏。文藝復興的建築美學能興盛起來,也多虧了這些古老的建築幾千年來屹立著啊。
*參閱資料:The history of the Pantheon in rome
金杯咖啡被達文西密碼的丹布朗在《天使與魔鬼》提到「金杯咖啡是全羅馬最好喝的咖啡」,但我們後來找到更好喝的哈。總是覺得義大利的咖啡店文化好可愛。
夜晚的特里維噴泉(Fontana di Trevi)周遭擠滿了人,在歐洲好少看到拍網美照的網美好像都聚集在這裡了。這座18世紀巴洛克風格的噴泉是羅馬最大的噴泉,也成為世界上最有名的噴泉之一。有此一說,在噴泉許願的時候,其中一個願望要是「再回來羅馬」,許願的硬幣從右手越過左肩投入;每天約有3000歐元被丟進這個噴泉裡,也難怪會有人想要冒著犯法的風險來撈硬幣啊。
*參閱資料:Trevi Fountain
因為只在羅馬待三天,本來沒有特地想去梵諦岡,但第一天不小心把羅馬城內的重要景點都走完了,又在萬神殿裡看到拉菲爾的墓,就決定一起搭公車去梵諦岡了!
下公車的第一個景點是傳統市場(笑)
毓欣說前幾年夏天來,在博物館外的烈日下排了兩個小時才能進去,但我們幾乎沒排隊就進到博物館(梵蒂岡境內)了;過馬路的時候有人指著一個小亭子說那是買票的地方,還好我們沒有跟他走過去。
梵蒂岡博物館(Musei Vaticani)很大,大部分的作品也都是壁畫,也就是展覽脈絡僅限在這座大博物館的作品,在參觀上的體驗和一般看展覽非常不一樣。繞來繞去突然看到雅典學院,心情很複雜也很激動,查了裡面的人物想起西洋哲學史裡,這些哲學家在討論的事情,其實到現在好像人類並沒有進步多少,人類智力的展現大概程度就到這裡了,或是人類的複雜性一直都難以解答吧。
途中看到一些梵谷、達利、日本攝影師,以及近代到當代的藝術家與宗教有關的作品,相比起很多中世紀與文藝復興的畫作,也能參透出一些異同。也低頭看到很多美麗的地面裝飾。
樓梯轉進西斯汀小堂,人們擠在一起往上看,才突然看見米開朗基羅的創世紀,館內不能拍照,作品很遠所以觀看起來比想像的小,卻也因為距離感更肅然起敬,(寫於2月10日的)新學期第一篇文章閱讀班雅明的〈機器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回想看到創世紀的感受,班雅明所說的aura,就是這種感覺吧。離開義大利的飛機上,蔣勳的podcast在談說米開朗基羅。當他30歲回到羅馬時,教皇邀請米開朗基羅幫他在他的私人禮拜堂裡的屋頂上畫滿壁畫;接下來四年的時間,米開朗基羅來來回回搬著調著水泥的顏料,在離地20公尺的高空,獨自一人完成創世紀這幅偉大的濕壁畫。人們說,當作品完成以後,藝術家終於回到地面,米開朗基羅都老了;那份藝術家的執著與耐性,每當我想起在西斯汀小堂,人們擠在一起往上看,才突然看見米開朗基羅的創世紀,館內不能拍照,作品很遠所以觀內的時候那短短的十分鐘,總是好感動。
路過聖伯祿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但下了大雨,等待安檢的人很多就決定不去。走了台灣人來歐洲的特殊行程——中華民國教廷大使館,本來以為只是一個有點俗氣好笑的行程,但在看到國旗的那一刻心裡還是很激動。我們自己也是擁有一段複雜難解的歷史啊。雖然可是,看到大使館的那一刻,很小心守護著護照的我突然覺得,其實可以玩得再開心一點。
經過法院和聖天使城堡,在路口意外看到了拿破崙博物館(Napoleonic museum)。說來有點荒謬,本來只是在google map的評論看到免費入場和廁所所以進去,但走進展廳以後才赫然想起拿破崙是義大利人,和他神秘精彩一生的故事,以及他的妻子和他的妹妹,展廳的畫作便是之前在看拿破崙故事的時候資料查到的官方肖像畫,這些資料可以被保存起來真是太好了。
*參考資料/圖片來源:Napoleonic Museum
最後一天我們chill chill地去喝了好喝的咖啡,經過傳統市場,還在童裝區找到了一件便宜好看的褲子。
在奎里爾諾山(Quirinal Hill)散步,巴士小火車載著一大群小朋友,他們開開心心地朝著路邊的人揮手打招呼,遛狗的人遛狗,慢跑的人慢跑,賣給觀光客的咖啡廳安安靜靜的沒甚麼人。蘋丘(Pincio)的風很大,風景很好,有一個街頭藝人用一支麥克風接著音響,一手拿手機唱起歌來,很多小販在賣玫瑰花,但不至於強迫推銷。
從蘋丘走到西班牙廣場(Piazza di Spagna),再走到聖母大殿(Basilica di Santa Maria Maggiore),但聖母大殿也沒開。查到了一家很日常也便宜好吃的義大利料理,在義大利的幾天總是吃到這種好吃的日常料理,甚至遠比高級餐廳更讓人滿足。
在火車站外盯著時刻表,我的那班車卻遲遲不顯示月台,直到出發前10分鐘,忍不住問了在旁邊也看著時刻表很久的大叔,他說他也在等那班車要去威尼斯,我們再看一次時刻表,月台終於顯示出來了。小心地刷票,搭上前往佛羅倫斯的車,沿路看著夕陽照進山谷然後緩緩落下。
有趣的題外話:在義大利的整段期間完全沒有被認為是中國人,搭訕的路人或店員都是先問韓國和日本;在羅馬的這段期間中國觀光客也好少。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