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記事03│Paris, Marseille, Avignon, Nice

旅行時間:2023/08/03-2023/08/10
旅行路線:巴黎(植物園、奧賽美術館、聖母院、莎士比亞書店)——馬賽(舊城、Plage Sauvage de Morgiou)——亞維儂(教皇宮、卡維爾美術館)——摩納哥(親王宮、蒙地卡羅)——尼斯(Grotte du Lazaret、Plage de la Plateforme、馬諦斯美術館、尼斯聖母聖殿、古城)
旅行夥伴:Jay Jaou

*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儘管在法國的旅程遇到一些麻煩,相機記憶卡在馬賽壞掉、地鐵在趕時間的路上停駛、火車冷氣在亞維儂往尼斯三個小時的路上不冷、在尼斯的最後兩天中暑腸胃炎,但還是擁有很多美好的體驗與反思。「車子不來的話,我們就換一個行程吧」,成為這樣的浪漫的法國人。


一剛開始入境巴黎的半天幾乎在匆忙與焦慮中度過。原本和旅伴約好,我到巴黎的時候他來找我,不過因為一些時間調整上的問題,加上他要從zone5來的鐵路整修,所以我一個人在幾乎沒有英文標誌的人口複雜的巴黎北站附近忙亂地找路。心裡想著早知道就多做一點功課,做好準備才能好好地面對一切。不過幸好最後我找到寄放行李的地方,也終於買好票,順著旅伴的建議搭車到植物園走一走。

非常非常慶幸並且感謝,在巴黎的第一站是巴黎植物園(Jardin des Plantes),寬廣舒適、綠意盎然;很多巴黎人在這裡散步,大人推著嬰兒車,少年少女帶著麵包來野餐,老人拄著拐杖欣賞玫瑰花。觀光客還擠在科學博物館,因此看起來可疑的人也比較少。隨意坐在一張長椅上,終於放鬆下來。巴黎有很多公園,但都是晚上到一個時間會關起來的;在開放的時間,人們常常在公園chill,這就是巴黎人的日常吧。



接著和J一起去了奧賽美術館(Musée d'Orsay),站在前身是火車站的美術館裡,有一種時空旅人的錯覺。我們擁有法國學生證/歐盟居留證,所以可以免費入場。過往看的「名畫展」,總是一、兩幅名畫加上該藝術家的其他作品,這回雖然沒有看到梵谷最有名的兩幅作品,但走進一個展間就看到很多美術課本上的漂亮作品,甚至是以前參加藝文活動自己導覽的畫作很感動。



隔天一早我們再次從zone5「進城」,路過聖母院(Cathé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總是想起Before Sunset兩個角色在塞納河遊船上的對話。

"Yeah, that's a great story. But you have to think that Notre Dame will be gone one day. There used to be another church or cathedral at the same. Right there.”

大火之後,聖母院仍在整修當中,正面已經幾乎修復完畢,從河畔看見的則是在密密麻麻的鷹架裡的偉大建築。儘管如此,聖母院仍在無法進入的建築外策了一個展,邀請攝影師拍攝大火後內部狀態,和修復的過程,並用文字在旁邊記事。我記得其中一篇寫著,看到工人辛苦的修復建築的樣子,不禁想起當時在建造聖母院時是怎麼樣的繁瑣過程。也很幸運地,就在大火前幾天,聖母院內大部分的作品都拿出去修復保存。

*相關內容:Notre Dame rises again by National Geographic


路過莎士比亞書店,就排隊進去逛逛。內部不開放拍照,但是是一個很有歷史的書店。除了大家朝聖的海明威等大作家,更吸引我的是二樓一面牆上說了這個書店1919年的Sylvia Beach的故事,因為她,尤里西斯才被出版、法國作品得以與英美各地進行交流,法國的文學家們可以聚在這裏以文字為慰藉。有這樣一間書店的存在,讓我覺得很感動。

*相關內容:A Brief History of a Parisian Bookstore by Shakespeare and Company

搭晚上的國鐵,凌晨抵達馬賽車站,映入眼簾的是火車站驚人的成堆的垃圾,走在路上看到窗戶破掉、後照鏡斷掉的車子,在某個路口,我們親眼看見一台車輾過路上的玻璃瓶而爆胎。事前看過很多關於馬賽的文章,有些人說很亂很髒,也有很多人提醒我在南法一定要非常小心。果真是另外一番風景啊。

馬賽的天氣很舒服,除了海邊的風大了點。很多人來度假,後來認識的朋友甚至說在巴黎沒看到的巴黎人都來馬賽了。我們在舊城晃晃、去城堡上看一看、在海邊吹風,很愜意舒服。(買了一張記憶卡花錢消災以後)傍晚去海邊玩,人多得像下水餃一樣,大家都在曬太陽;海水很冰很爽,慢慢走回去舊港吃義大利麵和馬賽魚湯。魚湯我還好,但茴香酒還不錯喝!

隔天本來要去爬一座小山,可惜不停地找車與轉車到最後,發現我們要搭的公車今天不知道為什麼就是沒開。決定跟上公車站另一對情侶,搭另一班車到另一個小村莊,然後我們走了一個多小時的山路,石頭很碎很滑,沿路是矮灌木和被風吹得很低的樹。上上下下終於走到了一個非常可愛的小海灘,我們到的時候只有兩個女生在拍照,後來才逐漸加入了一些其他人。大毛巾、書和雜誌、防曬乳、編織籃。海水很冰所以泡進水裡的人很快就出來曬太陽,風大得海鷗飛不起來。


然後我們搭車到亞維儂。在馬賽的時候赫然發現亞維儂的住宿不知道為什麼沒有成功,趕忙找了一家BnB,幸好住起來很舒服。

整座亞維儂小鎮都是歷史,很舒服也很浪漫。亞維儂藝術節剛結束,轉角總是遇到一家劇院,牆上貼滿了傳單。


教皇宮(Palais des Papes)超級大,搭配著導覽機可以看到AR模擬的空間過去的樣子,對比身處的整個空間。同時,教皇宮也和藝術家合作,在建築內部安排當代藝術的作品,在舊建築中展現新的風貌。想著十四世紀王權和教權的衝突,一部分就展現在這棟建築裡就覺得好奇妙啊。

*參考文章:THE POPES OF AVIGNON: Biography and History of the Popes of Avignon


爬到岩石公園上看斷橋和悠悠長長的河,也參觀了卡爾維博物館(Musée Calvet),免費參觀而且有廁所,收藏了一些中世紀關於宗教的畫作、工藝品和考古的內容。逛起來很舒服沒有壓力。



抵達尼斯後的隔天,先搭(要開不開,終於出發的時候整個車廂都歡呼的)火車前往法國土地裡的小國摩納哥。比利時媽媽說It is for the rich,的確出火車以後看到的景觀和南法大不相同。這個小山城沿著山坡都是房子,路邊甚至有public lift,讓你可以快速到達另一個高度的道路。在這裡不用低調,到處都是炫富的有錢人,掛著名牌包、開名車、搭遊艇,像我這樣普通的觀光客反而輕鬆一點,因為扒手對我根本沒興趣。



參觀了摩納哥親王宮(Prince's Palace of Monaco),但對於參觀的心得是這個小地方急著把所有擁有的一切都擺出來,硬幣、國王登基的影片、天花板的圖案、御用畫師所繪的肖像畫,連英國親王來到摩納哥過世的房間都成為「著名房間」。如果沒有體驗過大國大氣,可能就沒有這樣的感受了,反思自己也是來自小島小國,是否也有這樣的現象呢?


摩納哥曾經面臨破產危機,後來靠著無個人所得稅的政策、觀光與金融業,吸引大批富人。關於賭場的故事,J跟我提到蒙地卡羅演算法(Monte Carlo Simulation),指以概率為基礎、使用隨機數(或更常見的偽隨機數)來解決很多計算問題的方法,後來在經濟學、物理學、生物學、機器學習等領域廣泛使用。之所以取名蒙地卡羅演算法,則是因為發明這個計算方法的數學家有一個叔叔,在摩納哥的蒙地卡羅賭場輸錢輸到出名。因為這個故事,蒙地卡羅的這趟參觀對我來說有了新的意義。

*相關內容:Monte Carlo Simulation: History, How it Works, and 4 Key Steps by Investopia

第二天我們搭車到Grotte du Lazaret,科學家在這個古老的洞穴發現古人類和千年來洞穴與氣候、地質、生物的交互關係,除了一個展間,也帶著大眾進入到洞穴裡,感受這個洞穴的歷史與研究的過程。一一介紹洞穴的發現、在裡面發現的器物與遺骸,以及未來的研究;語音導覽的最後,是約莫六分鐘的洞穴投影,投影的內容是前面所述他們在洞穴的發現與想像,以及一整段漂亮的美術設計,與整個洞穴搭配起來非常好看感人,投影結束以後我們都目瞪口呆。這是我整趟法國的旅程看到最動人的作品,甚至這是一個免費入場的場館啊!

*投影影片:Grotte du Lazaret ;官方網站

我們走去Plage de la Plateforme海邊玩水,跳到海水裡面游泳好爽,海水很冰再出來曬太陽就剛好。和旁邊的法國年輕人聊天,他們住在靠近瑞士的法國,來尼斯放暑假,畢竟機票與住宿相對南歐其他地區對他們來說算是便宜,而且真的很美啊。

吃完晚餐在古城小散步,廣場附近都瀰漫著冰淇淋香香甜甜的味道;在Plage de Carras看夕陽,海邊還有很多人,老老少少在鵝卵石攤上休息、看書、玩水。這條路的盡頭,是" I Love Nice"的地標牌,2016年政府設置後,不久的國慶日便發生恐怖攻擊案,也就是臉書都是法國國旗濾鏡的那一段時間。

在尼斯的最後一天(腸胃炎的那一天),參觀了馬諦斯美術館,也是學生免費。雖然沒有最有名的那幾幅畫,但這個美術館收藏了很多手稿,也有充分的空間訴說這位藝術家的成長過程與痕跡。看著手稿、收藏,以及他反覆自我訓練與創意發展的過程,很是感動。

回到尼斯街上走走逛逛。如果說巴黎人都在馬賽了,那麼尼斯就是更多歐洲其他地方的人來度假的勝地,走在路上的人不是要去海邊的路上,就是剛從海邊回來。

尼斯聖母聖殿(Basilique Notre-Dame de Nice)坐了好一陣子,一是身體需要休息,而且在教堂裡總歸比較安全。在旅行的期間,總是很喜歡在教堂中待著,那對於社群的人來說是心靈安放之處,對於旅人來說也是安寧的庇護所。點了一盞蠟燭,作為一種安定的祈求。

後來我就去趕飛機了,還差點搭錯往機場的電車,幸好及時發現下來轉車回去機場。因為沒有托運行李所以線上check in以後只需要過安檢和海關。在上飛機以前被地勤攔下來,他說我沒有visa;還好出國前被問過這個問題所以有查過,台灣人到英國旅行是可以免簽的,地勤檢查一份免簽的列表後就把我送進登機口了。後來和比利時媽媽聊天,才知道因為歐盟地區居民是需要簽證的。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