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記事04│London
旅行時間:2023/08/10-2023/08/16
旅行路線:泰特美術館(Tate Modern)—Brick Lane—<The Tiger who Come to Tea>—SOHO—<Horrible History: Terrible Tudors>—Granary Square—Museum of Brands—Greenwich—The Albany
*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因為身體在法國最後幾天出了狀況,倫敦的這幾天基本上都在讓自己恢復的過程,避免一些人多擁擠的觀光景點,外加一些和朋友吃飯聊天的行程。總是想起十幾年前第一次出遠門,住在倫敦的郊區,從同一個機場出境,過了難忘的暑假;而自己再次一個人踩在倫敦的土地上,就覺得很奇妙啊。
飛機從尼斯出發,21:00到達希斯洛機場,在海關排了一個多小時的隊,排隊處的旁邊甚至有能量飲料。英國海關是出名的嚴(ㄋㄢˊ)格(ㄔㄢˊ),再怎麼沒有安排也要假裝自己非常肯定地了解行程的每一個細節,以及為什麼自己在這裡。
海關:來英國的目的是甚麼? / 我:我來拜訪朋友,他在倫敦讀書。 / 海關:你從哪裡搭飛機來? / 我:尼斯。 / 海關:你長住在尼斯嗎? / 我:不是,我在荷蘭當交換學生,所以我先到荷蘭,然後在法國旅遊,接下來前往英國。 / 海關:你在英國住在哪裡? / 我:(出示google map即將住宿的地方)* / 海關:(蓋章!)
因為一開始還擔心自己三不五時會拉肚子,所以先往可以免費上廁所的美術館/博物館群,追蹤藝術新聞一陣子,對泰特美術館充滿好奇,決定作為第一個倫敦的拜訪景點。
結果火車到站的時候發現Tate Modern離環球劇場(The Globe)很近。因為沒有提早買票,所以決定先不買太貴的票一覽環球劇院的歷史風采;反而在舊址駐足很久,儘管只是幾根不能進去的圍欄、幾個退了色的介紹排,但想像著十六世紀的莎士比亞在這裡的創作的過程、這個劇院觀眾滿場的演出,和保存到現在好幾部自己已經細讀了三、四遍的劇本,就覺得很感動;另一個感動的是,在大一的必修課老師提到在大火後、新的環球劇院之所以會建立,是一個與莎士比亞沒有直接關係的美國演員投資贊助的。好好地善用自己的天賦做好一些事、感動一些人,能量就會不斷不斷地傳遞吧。
*參閱資料:Shakespeare's Globe Theatre from Shakespeare Globe Center
泰特美術館的大多數展間是免費參觀的,我多買了一張 Hilma af Klint & Pite Monderian: Forms of Life的特展門票,有關於兩位藝術家從自然描繪出發,在關於科技、關於靈性、關於自然與人類的互動的思考後,發展抽象藝術的可能性。很小、有一點貴但很驚豔的一個展。
到英國前正好遇到中國人在Brick Lane覆蓋塗鴉的事件,J問我要不要去看的時候我還想說經過在說,結果連續兩天經過Brick Lane,左拐右轉沒有真的遇到這個塗鴉,看到一塊看起來被塗得很白的牆的時候心裡想大概就是這裡吧。倒是看到很多大白天在塗鴉的年輕人,非常誠懇嚴肅的對待自己的作品的樣子很讓我感動。附近的草味比其他區重一點,也有人說這是倫敦稍微亂一點的地方;但好多創意和生命力在這裡誕生啊!
*參閱:中國留學生倫敦東區塗鴉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爭議from BBE news、The London art student whose Chinese political slogan mural caused a storm from The Guardian
因為倫敦的舞台劇不提早買票,要不就是得碰運氣等釋出、要不就是天價,看著官網的價錢已經不敢買了,決定下次盡早;但也剛好前陣子修相關的課,對兒童劇場滿有興趣,就買了幾張票,坐在觀眾席的最後(因為最便宜),看戲也看看戲的人。不管是平日或是假日,午場貨是晚場,看戲的觀眾都不少;劇場外總是爸爸媽媽加上孩子(和他們的娃娃),或是一整批小屁孩帶著家長一起看戲,說起來就很賺啊:);同時也發現,兒童劇場比一般的劇場更需要在乎這一群TA,他們能夠坐著好好地專注的時間有多久,對甚麼互動有興趣,但這些互動同時又不能造成場面失控,如何對應孩子們理解世界的方式陳述一個故事,哪些內容需要重複、甚麼時候需要提醒前面說過的內容,等等等等,很不容易。<The Tiger who Come to Tea>改編同名繪本,劇場敘事把故事的所有內容重新梳理成劇場語言,把短短的故事說成一段奇幻的旅程,從來沒有想到我會看兒童劇場看到掉眼淚;<Horrible History: Terrible Tudors>則敘述了督鐸王朝的簡史,讓孩子理解自己的故事何等重要。
連續兩天的傍晚待在Granary Square,位在有哈利波特的那個國王十字車站附近(顯然不是哈利波特迷),第一次是衝著水上書店去,發現那一段時間有一個音樂節,所以第二次就帶著炸魚薯條去了。很喜歡這一區,沿著河岸風光明媚,水邊橋下說明著關於這一段鐵路的故事,也讓我看了很久。音樂節很chill,每天有不同的主題和節目,一旁攤販賣啤酒,中間擺著很多椅子,輕輕鬆鬆地坐著,享受沒有下雨的倫敦。
走在市集中不小心發現了品牌博物館(Museum of Brands),小小的展間展示了維多利亞時期至今英國的各種商品。說起來,這大多都和歷史有關,皇室的婚約、一二次世界大戰、工人革命、女權抬頭、太空科學、流行音樂服飾的發展等等,欣賞了各種可愛有趣復古的商品圖案,更像是重新讀了一次歐洲史。人不多,逛起來很舒服,戶外還有一個小花園可以休息。
都住在格林威治Greewich附近了,本來想說趁最後一天上天文台看看,但看到滿滿的排隊人潮決定先放棄。在市集裡遇到一個中國小販,他說他原本來讀一年書(不是倫敦,忘了城市的名字)覺得太安靜了不喜歡,回到中國以後卻又覺得太吵雜了,決定回來英國工作,一做就是二十幾年。格林威治通往狗島(Isle of Dogs)有一條歷史悠久的水下隧道,很涼爽也很有趣,像是時空穿越那樣;水上則是有運輸船,把人從格林威治送到狗島和河的對岸其他地方。
房東和我說短租處的對面就是一個社區空間The Albany,是廢棄工廠改建的。我聽了很有興趣,就找了一個下午跑進去,小劇場看起來剛結束一個小活動,裡頭的人出來和我聊天,她是Sophia,來自場館裡的其中一個NGO組織。The Alblny一樓有一個咖啡廳,歡迎社區的所有人進來使用,偶爾有活動(例如那個周末的女足賽)會讓大家一起進來看,兩個劇場空間,一些辦公室和一些開放空間,還有一個練團室免費提供年輕人報名團練。不同的NGO進駐這個場域,提供不同的社區民眾活動,劇場、藝術、團體諮商等等等。後來發現,在倫敦不同的地區幾乎都有這樣的社區中心,幾乎都是非常活躍地使用,除了促進社區的關係以外,也能建立起安全網,只希望社會工作產業能更被重視啊。
一個在我之前到英國的朋友不太喜歡倫敦,他說和他想像的英國太不一樣的。但我想這是倫敦歷經的歷史的痕跡。有歐式復古的建築,時不時也有矗立在都市的新穎大樓建築。走一走就會碰到一個小市集,賣的東西好不好說不定(很多淘寶貨),但有時候就會碰到很讚的手工或二手貨。最後發現最喜歡的竟然就是短租處對面的市集,每次看到都是急著出門才發現有活動,有一點可惜。各種二手衣物、電器、廚具、新鮮蔬果和食物,和手工的飾品乳霜等等,非常可愛。倫敦是適合散步的城市,慢慢地走,慢慢地發現歷史不斷不斷地疊加更迭在這座城市裡。
*幸好在出發到英國前有詢問朋友住的地方在哪裡,不過其實不是我一開始和他說好借住的時候的地方,不過這是另一個故事了
留言
張貼留言